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坛回顾

2025年2月第二期“豫图讲堂”内容回顾


发布:2025-02-27   作者:   查看: 57

讲座时间:202529

讲座地点:嵩山路馆区 学术报告厅

讲座主题:灯火阑珊处的诗意与浪漫——元宵节诗词

主讲嘉宾:崔花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院教师,南开大学博士

 

主要内容: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元宵节以其独特的欢腾与浪漫,成为了诗人笔下的宠儿。本场元宵节诗词讲座,引领大家深入探寻诗词里勾勒出的元宵画卷。从火树银花的元宵夜景,到熙熙攘攘的赏灯人群;从猜灯谜时的智趣互动,到阖家团圆品元宵的温馨画面;从触景伤情、怀念恋人的伤感到冰清玉洁、傲世独立的人生境界。崔花艳老师带读者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走进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元宵盛景,去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浓郁节日气息,品味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元宵节的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对太一神的祭祀活动,据《史记》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灯会最初的来源和佛教有关,汉明帝崇信佛教,为了弘扬佛法,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这一风俗流传到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第二部分:元宵节诗词中的民俗画面

1.观花灯:

元宵节在唐代的已经形成了盛况空前的灯会,唐代刘宿的笔记小说《大唐新语》卷八中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夜,于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的记载。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描绘了武则天时期皇城端门的元宵节:灯火交辉、人流如织,艳若桃李的歌舞伎人一边走一边唱着《梅花落》的曲调。洛阳城中的元宵节,真是让人观赏不禁。此时此刻,人们很想让时间停留,让计时的玉漏停下来,不要让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匆匆度过了。

2.猜灯谜:南宋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 制谜猜谜的人众多,他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就记载了当时元夕活动中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也有关于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的描绘。

3.吃汤圆:元宵节也是美食节,元宵节要吃汤圆。最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名字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描绘出了元宵节前浓郁的节日氛围。

4.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类的活动,“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明代张宿的《走百病》:“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就是对元宵节走百病活动的形象记录。

第三部分:元宵节诗词中的今昔之感

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年轻女子尤其是官宦之家的女子平日是不允许独自外出的,而元宵节则没有这个禁忌,男女都可以玩月赏灯,这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所以,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就记述了一段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已经失去的爱情的怅惘和无奈。另外,赵鼎的《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也表现出对北宋时元宵节盛况的追忆和物是人非的深沉感叹。

第四部分:元宵节诗词中的人生境界

通过对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苏轼的《南乡子?宿州上元》等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词作中所体现的人生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是把辛弃疾词中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来比拟人生之最高境界。

元宵节诗词中不仅有绚烂多彩的民俗生活画面,还有着诗词作者们触景生情的今昔之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远境界,而这些也让我们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