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第三期“豫图讲堂”内容回顾
发布:2025-02-05 作者: 查看: 106
讲座时间:2025年1月19日
讲座主题:老郑州人过大年
主讲嘉宾:赵富海,郑州市非物质遗产专家、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二七纪念馆研究员。
主要内容:
民俗专家带您浏览中原大地四千多年民俗文化史,重点细品老郑州人过大年的场景:老坟岗里看大戏,初二回娘家的一条特殊的路……为您展开老郑州的市井生活画卷。
第一部分:何以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应用文化,生活文化,四千多年前郑州的农夫在耕作之余,操牛尾歌唱唱出的是生产、生活的艰辛与欢愉。而历代沿习下来的“女工”的手艺:麦草掐鞭的草编制品,包括,草帽、提篮、坐垫、虎头鞋、香包、绣花鞋等。而民间艺术,剪纸、戏曲、坠子、民歌等,都是从生活中演译出百姓的日常。郑州的方言有些是古语,比如“雀起”,清晨小鸟叫了要下地干活了等。还有“晌午头”,“家里头”,“伙吃吧!”等等,“家里头”则开怀大笑,坐在地上,欣赏男人们的胡吃海喝。鲜活的语言,表达了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令人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春节的民俗文化和郑州人过春节
年,作为时间单位演变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每年的一月被称为正月,即有“正月里过新年”的说法;夏历的正月则对应现在的一月。到汉武帝时,才确定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的历法。
俗话说,“吃穿好得像过年一样”,我在郑州生活了六十多年,郑州人的过年俗语: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宰只鸭,二十九买坛酒,年三十儿贴对子;大年初一邻居相互走动,问侯过年好,初二是回娘家,郑州有一条回娘家路——沙口路。女婿们携妻带儿女,兴冲冲地回老丈人家,因为上高阳桥,桥的大坡难爬,所以走金水河南岸的沙口路。三十儿晚最重要:“熬年”、“守岁”,这叫“一夜双岁”;“五更分两年”是过年老习俗。现在年三十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
第三部分:看看郑州的民俗圣地——老坟岗百年前的盛况
市井的生活画卷是折射历史的镜子。旧时,老坟岗是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江湖地。郑州老坟岗,名虽不雅,但在200多年前,西域真人阿拉伯传教士来到郑州传教,200年的时空交替,播撒了两粒种子:商业和民俗艺术。“老坟岗里逛一逛,不是吃喝就是当”。“当”是江湖隐语,买卖的意思。老坟岗的江湖行当分八大类,民俗文化是不同风格、不同审美取向的共融,亦从一个较大的侧面反衬着清浊混杂的“江湖精神”。“曲子窝”,产生了一系列的大师级演员,有“三刘二马一条于”的说法。说书场,老百姓消闲的至爱,说书人是世人特许的撒谎者,有着超强的艺术感染力,消除了说与听之间的阻隔,取悦了不羁的灵魂,撑起了他们的梦想和爱好,令人终生难忘。相声,老坟岗叫骂大浑,相声艺人沉淀了属于他们的一脉,说、学、逗、唱,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如今,由地摊而登堂入室,同时将这门艺术扩展到城市的多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