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第一期“豫图讲堂”内容回顾
发布:2025-02-05 作者: 查看: 83
讲座时间:2025年1月5日
讲座主题:走进作家的内心档案
主讲嘉宾:碎碎,文学硕士,图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
主要内容:
作家在小说里享受的是虚构的自由,在散文里则必须面对他内心的最高真实,散文就像是作家的内心档案。小说家的作品,是如何生长出来的,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日常、如何处理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都会在他的散文里展露无遗。本场讲座以“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为基础,分享知名作家关于阅读、创作、自我成长的经验与心得,了解他们如何成为著名作家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
“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是河南文艺出版社近十年来倾心打造的品牌书系。自2014年至今,已经策划出版60余位知名小说家的散文集,包括众多茅盾文学奖得主,像王安忆、贾平凹、陈忠实、李洱、李佩甫、乔叶、徐则臣、东西、陈彦;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葛水平、弋舟、王祥夫、宁肯、孙惠芬等等,都在这套系列丛书里。自2014年陆续推出后,受到众多读者追捧,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并且深得作家本人的喜爱,是一套较有市场辨识度和较好口碑的系列丛书。
第二部分:作家们的亲情叙事
小说家们书写自己的亲情、父母、家庭、亲人,给予自己温暖和力量,比如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亲情与真情交融,神性与灵性交映,它不仅是写给母亲,也是作家写给自己走过的人生。李洱在《熟悉的陌生人》里,也有亲情书写,对母亲的真情实感令人动容。刘庆邦的《大姐的婚事》,也特别地朴素、深沉。还有一种,是书写爱的复杂性,原生家庭的缺失与阴影,这方面的亲情书写,在鲁敏的《我以虚妄为业》里面有非常精彩的描写。
第三部分:自我阅读、小说创作与作家的成长
宁肯《未选择的路》里有一篇对他意义重大,描写了他从一个差生到写作新星的身份转换,他的人生之路也因此被改变。李洱则在他的书中写到语文老师对他的影响,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对文字最初的敏感,对世界最初的体认,很多都来自这个老师的引导和培育。付秀莹在她的《或者慰藉 或者馈赠》里写到她的高中生活,她高中时偏科严重,数学不好,但还是在课余时间疯狂地写作。
陈忠实的《愿白鹿常驻此原》里,有关于《白鹿原》的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大约10万字,非常有价值,让我们看到一部巨著是怎么诞生的。
第四部分:作家眼中的作家
这套书里有很多作家描写作家的篇目,比如李洱写毕飞宇、李敬泽、梁鸿;贾平凹写路遥;李佩甫写张宇、乔叶、二月河;周瑄璞写贾平凹、陈忠实;刘庆邦写王安忆、刘恒。作家描写作家,能比较准确地抓住最本质、最个性的地方,写得特别深、特别通透。作家最懂作家,看人看到骨子里,所以也特别有趣。
第五部分:生活万象,细节之美
这些散文里写到生活万象,体现了种种的细节之美。如何用好细节,刘庆邦提到,细节要心灵化——以心灵为主体,从内部看世界;动态化——细节要动起来,才能活起来;微妙化——意境深邃,说三分、留三分、藏三分,写出含蓄的、隐幽的地方;最优化——写出最饱满、最美、最动人,最有力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