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份回顾
发布:2025-01-06 作者: 查看: 186
讲座时间:2024年12月1日
讲座主题:诗中圣哲 笔底波澜——诗圣杜甫与黄河文化精神
主讲嘉宾:程韬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
主要内容:
诗圣杜甫,他出生于黄河岸边的河南巩义,他的一生,无论身处朝堂,还是漂泊他乡,黄河都承载着他对家国天下的感怀。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黄河精神的典型人物,传递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领域熠熠生辉,杜诗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诠释。了解杜甫、阅读杜诗、书写黄河,让黄河精神与时俱进、浩气长存。
第一部分:杜甫的人生
杜甫的人生波澜壮阔,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经历了无数磨难,但仍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他的诗作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丰富,他的诗歌创作也随着他的生活经历而发展变化。从他的早期诗作中,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和对诗歌的热爱。他的中期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他的现实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而他的晚期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杜甫的黄河书写
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绘黄河的篇章,如《登高》《春望》等,通过这些诗篇可以看到黄河的壮阔与雄浑,也能感受到诗人对黄河的深深热爱和敬畏。杜甫在描写黄河时,整体上沉郁内敛,惯于在细微处表露深意,将自然景观和人文表达结合起来,以史笔写风景,将景物与时事紧密融合,将个人身世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以黄河来展现国家战事、人民苦难,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了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
第三部分:杜甫与黄河文化精神的要义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从自然地理上对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文化上孕育了独特的精神内涵。作为黄河文化代表的杜甫就是黄河精神的代言人,其精神要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1、厚德载物、兼爱天下的道德精神
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之本。
2、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使他怀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大情怀,始终把群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终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人生目标。
3、广纳百川、和合共生的团结精神
在诗中,杜甫多次引用佛语,表现出他对佛教的认同和接受,佛教的劝善、博爱思想与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的思想中达到一种互补和融合。
4、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杜甫的性格中,刚毅是很重要的成分。他一生中遭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是从不屈服,从不动摇,仍然坚定不移地追求他的理想。
5、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黄河精神的这一特质在杜甫身上,体现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不懈追求和创新创造。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诗歌传统,更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其诗歌的长歌短章中体现其鲜明的论诗主张。
杜甫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性格和黄河精神的典型人物,杜诗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诠释。


讲座时间:2024年12月8日
讲座主题:让心脑安全过冬
主讲嘉宾:王新志,教授,首批岐黄学者、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
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言:“上工治未病”,预防才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手段。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中风(脑卒中)作为其中危害极大、愈后极差的代表性疾病之一,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次讲座从认识中风、中风的高发季节与时段、危险因素、症状与先兆,预防措施五个方面入手,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中风相关概念的认识,保障全民健康,远离中风、并通过深入了解中风的征兆以及中风的防治手段,使广大群众能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严重后果。
第一部分:认识中风
中风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中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国家,近10年来我国中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发达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我国每年为中风支付的医疗费用超100亿人民币。
第二部分:中风的魔鬼季节、魔鬼时辰
冬季是最容易中风的季节,而上午的6点—9点是最容易中风的时间。
第三部分:中风的危险因素
导致中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因素,但是像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是自己可以人为控制的,而中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
第四部分:中风的表现及先兆
大部分中风发作都是有先兆的、可以早期识别的,从来没有过的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突发口角不利、言语不清;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都是中风的先兆。
第五部分:中风防治的四大基石
1.合理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讲究饥饱适中、饮食卫生。2.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增强身体各项功能、减肥、促进侧枝循环、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等等。3.戒烟限酒。吸烟有害健康,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酒也是一把双刃剑。4.平衡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讲座时间:2024年12月22日
讲座主题:二十四节气——生活中的智慧和诗意
主讲嘉宾:萍子,诗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直文联副主席。
主要内容: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并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社会和生活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是一种时间的划分方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生活智慧和诗意之美。古往今来,诗人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不胜枚举,为平凡的岁月增添了无穷的诗意。
第一部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规律。
第二部分:节气的四时变化
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六个节气;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六个节气。每个季节的节气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现象和物候特征。
第三部分:古诗中的节气
古代诗人常常以节气为题材,描绘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们的情感。通过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节气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能体会到节气中的诗意美。
第四部分:节气中的智慧与诗意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划分方式,更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每个节气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如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寓意着希望和新生;立冬则代表着冬天的到来,象征着收藏和团聚。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方面:如天高阔,似地承载,如风自由,似水包容,天冷加衣,天寒趋暖,饥来吃饭困了眠,这就是自然之道,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智慧,以及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都令人叹为观止。千百年来,节气中的智慧也让我们受益良多,通过遵循节气,人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保持身心健康。
节气中的诗意体现在它的名称之美、形态之美、内涵之美、季节之美、诗词之美,心中有诗、有远方才是时时处处的美和幸福,才是真正理想的生活。如宋代葛长庚的《水调歌头》中的诗句:“何必移精运气,也莫行功打坐,但去净心田。” 行住坐卧,处处皆道,多做减法,为人生减负,方能轻松自在度人生。
第五部分:萍子的诗:《我的二十四节气》
《我的二十四节气》这部作品以优美、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二十四节气的感悟和热爱,诗中描绘“春天的花开,就在流水的低语中。”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和情感,描绘了每个节气的美好瞬间,传递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二十四节气数千年来滋养着我们,提示着我们,也警醒着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待自然,顺应自然,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万物和合共处。二十四节气,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是一个讲不尽的话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
讲座时间:2024年12月29日
讲座主题:诗歌学习与品格养成
主讲嘉宾: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百家说故事》《人文课堂》主讲嘉宾。
主要内容:
回首2024年,“豫图讲堂” 如一位忠实的文化挚友,与读者相约每周日上午,相伴走过52期精彩纷呈的文化旅程。2024岁末,“豫图讲堂”特别策划:书香迎新“诗歌?品格?诵读—— 你好 2025”。特邀王士祥教授带您共读古典诗词中的涵养、器识与担当。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是我们代代传承的文化瑰宝。闻一多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人生品格。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学习诗歌
《论语》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认识社会;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官场。所以古人常以诗咏志、以诗咏物。
第二部分:诗歌是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
墨子的《素丝论》告诫我们,人性不是先天所成,人性生来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一方面,说明环境和教育能够影响人的品性;另一方面,说明了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第三部分:诗歌是德育素材
《游子吟》通过描绘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展现了母爱的细腻与深沉,母亲的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对儿子的关爱和担忧。这种情感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得以深刻表现,告诉我们什么是母爱,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叹命》表达了诗人孟郊在科举道路上的艰难和无奈,诗中通过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尽管他希望通过文字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现实的困顿让他感到绝望。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苦恨与心酸。 诗歌对人格养成、自立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四部分:诗歌是廉政素材
诗歌能给人以警醒,我们读过太多的诗歌,有讽刺官场黑暗的,有诗人怀才不遇的,也有感念知遇之恩的。白居易的《寄张十八》一诗就表达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批判和对简朴生活的赞美。《狂言示诸侄》更是告诫子侄要懂得知足常乐。
第五部分:诗歌是美育素材
以诗咏物,用诗歌来赞叹诗人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事物。苏轼的《浣溪沙》寄寓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诗歌能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自然、社会的思考;同时诗歌也是一种艺术,诗句的音韵和节奏与意境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优美的艺术效果,给人带来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