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坛回顾

2024年10月份回顾


发布:2024-11-29   作者:   查看: 213


讲座时间:2024年10月6

讲座主题:隐蔽战线写春秋

主讲嘉宾:郭晓平,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研究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内容:

    什么是党的地下工作,地下工作包括哪些方面,党的隐蔽战线中有哪些英雄事迹,新时代党的隐蔽战线红色精神应如何传承。跟随讲座,感受隐蔽战线铸就的红色精神。

第一部分:专家对党的隐蔽战线这一核心主题进行概念阐述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隐蔽战线,讲的是我们国家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而在城市里开展的斗争叫做地下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开辟的农村根据地,叫做地上斗争。

第二部分:隐蔽战线的主要方面

党的隐蔽战线有很多种类,其核心任务就是配合主战线的斗争,专家主要从地下党的群众工作、文化工作、军事工作、经济工作、保卫营救工作、交通电信工作、迎接解放7个方面的基本工作详细阐释。

第三部分:隐蔽战线中的人和事

专家讲述地下斗争龙潭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为中央情报工作所做的贡献,以及地下斗争中的党员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中央特科在地下斗争中的工作职能等。2009年,在国家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活动中,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烈士超过20人,他们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在地下斗争中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部分:隐蔽战线留下的红色传承

专家首先强调了隐蔽战线配合了中国革命的主战线这一历史功绩。其次,我们要理解认识隐蔽战线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最后,专家以红岩精神、雨花英烈精神作为结尾,让讲座听众再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地下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红色精神。告诫我们要继承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讲座时间:2024年10月13日

讲座主题:焦桐常青,精神永存—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主讲嘉宾:郑玲玉,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省直分校讲师,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直青年宣讲团成员。

主要内容:

    为何“焦裕禄精神”永不褪色,为何“人民需要焦裕禄”,本场讲座从焦裕禄精神的形成及背景、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现和回答了焦裕禄同志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带领兰考人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精神为何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第一部分:焦裕禄光辉的一生

1922-1953年,是焦裕禄在疾风暴雨中成长的30年,专家依据史料,还原了焦裕禄的苦难成长历程,从智勇双全的“民兵头”,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解放战争,其身经百战,先后成为南下干部、尉氏赤子,为土地改革、团的地方工作、尉氏县的土改分田斗争等做出了巨大贡献。1953-1962年,在工业战线上勇挑重担、成绩斐然,担任红旗手的焦裕禄。1962.12-1964.5,是焦裕禄第三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成为兰考县委书记,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第二部分: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

专家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内核:

1.亲民爱民,时刻心系群众;2.艰苦奋斗;3.科学求实,调查“三害”,治风沙、治内涝、治盐碱;4.迎难而上;5.无私奉献。

第三部分:弘扬和践行焦裕禄精神

通过展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这些兰考县现今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强调弘扬和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重大时代意义。此外,兰考县还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生产的百强县,是河南省重要粮仓。

最后,专家通过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焦裕禄纪念馆考察时的讲话,阐释了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党的宗旨,这种精神需要世代传递下去。


讲座时间:2024年10月20

讲座主题:探寻千年瓷韵 豫见钧瓷窑变

主讲嘉宾:刘雨泉,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许昌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瓷辉钧窑第三代传承人。

主要内容

    陶文化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青瓷的?中国早期的颜色瓷是如何形成、发展的?钧瓷的出现给中国瓷器带来了里程碑的改变,每个朝代比较典型的瓷器都是什么?每个朝代的古窑址都在什么地方?每个朝代皇帝的瓷器爱好种类等。改革开放至今钧瓷的演变历史,煤烧、气烧、柴烧的钧瓷有哪些区别,如何区分它们的品相,中国五大名瓷各有哪些特点。跟随本场讲座,走进中国陶瓷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陶瓷历史发展轨迹

陶大约在两万多年前诞生。半坡文化时期彩陶诞生,在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时期标志着彩陶发展的顶峰,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秦朝是陶塑的巅峰时期,东汉,瓷器时代正式到来,两晋时,装饰工艺发展,三国时期开创了另一类青瓷代表窑系——龙泉窑创烧,北齐则成功烧制了白瓷,到了隋代,北方窑系发展,唐代出现南青北白,也是陶器的又一座高峰,发展至宋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景德镇在元代兴起,明宣德年间,创烧祭红,明成化则以斗彩+素三彩为特点,紫砂壶在明正德(506年——公元1521年)诞生,明嘉靖时期出现青花五彩,清康熙年间以五彩+珐琅彩为主,颜色釉的巅峰出现在清雍正时期,清乾隆则以各种炫技为特点,清宣统,御窑停办。专家还介绍了五大名窑复烧以及陶瓷艺术的复兴与创新为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钧瓷的72道工序

有俗语称,“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打磨。首先,钧瓷需要经过八道加工工序,其次,历经二道造型工序,再次,是九道制模工序,接下来,完成钧瓷成型、素烧、上釉、釉烧及检选的严格过程。

第三部分:钧瓷发展的阶段

钧瓷始于唐末,盛于宋初。唐五代是钧瓷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创烧阶段,这个时候是呈黑色的黑唐钧,但它只是钧瓷釉色成为现在的颜色之前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是宋代宋哲宗时期,钧瓷作为新的瓷种应运而生。宋徽宗作为钧瓷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钧瓷的规范时期。元朝忽必烈时期,钧瓷得到了再一次的发展。清光绪初年至清末,是钧瓷的新生阶段。钧瓷的发展和创新阶段则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部分:柴烧 煤烧 气烧三大类钧瓷的烧制工艺

第五部分:钧瓷具体存在的意义

专家从五方面讲述钧瓷存在的意义:一是钧瓷是中国文化瑰宝的延续,中国陶瓷的出现,表现在艺术魅力的传递以及历史技艺的保存。二是钧瓷是地方特色的彰显。三是对钧瓷审美素质的培养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整个国家下一代年轻人整体素质以及审美的提升。四是钧瓷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钧瓷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执着;五是以钧瓷的创新发展为根基,为当代钧瓷艺术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灵感来源,推动陶瓷艺术不断发展。


讲座时间:2024年10月27

讲座主题:多维的杜甫画像——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主讲嘉宾:梅启波,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外国文学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内容:

    中国重要的古典诗人,其诗歌在中国经千年传播成为经典,体现了人类诸多共同精神价值,也在英语世界得到共鸣。杜甫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却晚于李白、王维,寒山,甚至存在一定的文化误读。西方人最初将杜甫作为儒家诗歌的代表,二战后从杜甫那里找到了道家思想,21世纪则被推崇为最伟大的诗人。杜诗因其丰富的内涵,在英语世界不同历史语境的传播也曾存在差异,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为人所了解,再到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过程。

第一部分:一战前后的杜甫形象

专家首先将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放在整个世界近代史时间线内进行讲述。一战前后,杜甫的代表性作品有《神州集》、《松花笺》等。在这个时代西方人眼中,杜甫的总体形象是一个儒家诗人,他们译介杜诗是试图在欧美传统文化之外去寻求一种新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部分:二战后的杜甫形象——杜甫与冷战垮掉派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掀起了翻译中国古诗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个时代的西方人眼中,杜甫的形象进化到了个人、个性的阶段。杜甫逐渐摆脱了标签化的扁平形象,愈加丰满和立体。

第三部分:冷战后的杜甫形象——宇文所安与许渊冲对比

宇文所安的翻译注重对杜甫诗歌发展嬗变的描述,力图呈现杜甫诗歌“诗史”的特性。许渊冲先生重格律的音美。但是由于文化、职业、学养等因素的差异,不同人翻译杜诗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误读甚至误译。

第四部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迈克尔·伍德拍摄的杜甫纪录片

2020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和央视联合录制的英语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上线,纪录片分为旁白、场景、朗诵、访谈和配乐五个部分。这些内容相互配合,共同展现了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模糊到清晰,由凌乱到完整,由标签化逐步走向立体化。到现在杜甫文化仍然需要不断扩大影响,不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