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坛回顾

2024年8月份回顾


发布:2024-09-09   作者:   查看: 466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四神云气图壁画

时间:2024年8月4日上午

地点:河南省图书馆(嵩山路馆区)学术报告厅

内容回顾: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和各位读者介绍一件博物院非常重要的馆藏文物—四神云气图壁画。

一、惊世发现

它所处的地方现在是商丘永城芒砀山景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山是一个石头山,山体周边受到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也正是在这个破坏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汉代的遗物。我们今天所讲的四神运气图壁画不是在侧面墙上的壁画,它是当年这个墓室主室的天花板。

二、四灵神兽

在四神云气图壁画占据正中最重要位置的,是一条龙,在它的腹部下方,墓室里面的方位,龙的西侧是一只虎,相对应的龙的东侧是一只朱雀,龙的舌头紧紧缠绕,位于画面南侧的是一只鸭嘴形怪兽。它跟我们传统理念的四神不太一样。这个画面里找不到玄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鸭嘴型的怪兽。

三、保护举措

我们现代进行文物保护的一个前提条件,先得对壁画进行拍照和绘图,留下它最原始的样子。1991年5月,由中央美术学院汤池教授带领团队,对于壁画进行临摹,由北京荣宝斋进行装裱。1992年7月,河南古建所经过慎重考虑与论证,把这个16.8平方米壁画分成五块进行揭取。1994年,揭取之后,又进行了修复和复原,之后移交给了河南省博物院。2000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铁付德先生主持,对壁画进行修复保护。2003年2月26日,历时两年之久的《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综合保护项目》,通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鉴定验收。

四、细节扫描

整个壁画南北长,东西宽,南北的长度是5.27米,东西宽度是3.24米,总面积是16.8平方米。总体而言,分成了内外两部分,外部是一些装饰性图案,像这些玉璧、菱格纹、云气纹。

五、绘制过程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当时的工匠们取来具有防潮和加固作用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加上一定比例的水和黄土搅拌成泥浆,把泥浆往墙壁上涂上一层,大概一厘米厚。涂上以后,工匠们先用比较细的笔进行勾线,勾出画像轮廓。然后再在轮廓里面进行上色绘图。

六、柿园汉墓

柿园汉墓,1986年5月,因为炸石头而被发现,1987年正式发掘,91年的时候发掘竣工,到了1996年,包括柿园汉墓在内的芒砀山的西汉早期陵墓群,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神云气图壁画整幅壁画可以说是简约抽象,这种流动的云纹、卷曲的巨龙,被龙蛇缠绕,做挣扎之状的怪兽,这种节奏、韵律感都是特别的强烈。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汉代人的思想观念,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资料和证据。它比著名的敦煌壁画还要早了600年的时间,所以专家们这样评价它,叫做敦煌之前的敦煌。这幅壁画是我国考古发现两汉时期墓室彩色壁画当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墓主人级别最高的绘画精品,堪称我国两汉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书法学习与鉴赏

时间:2024年811

主讲嘉宾:杨庆兴

课程内容回顾:

本期讲座老师给大家分享书法学习与鉴赏的基础知识,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书法的概念

第一,汉语大词典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第二,辞海,书法谓写字之法,就是说写字的方法。

第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书法指的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

第四,香港梁披云编《中国书法大辞典》,说书法是指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

基本要求有:第一,使用柔软的毛笔,这是工具;第二,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当前书法界普遍的观点:书法就是用毛笔的柔软性能和墨的趣味,通过汉字字体的造型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书法有五个要素:1.点画。2.结构。3.章法。4.笔势。5.笔意。

二、书法的学习

(一)姿势正确

1.坐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2.立姿。3.执笔方法。“擫、押、钩、格、抵”。4.执笔要领。5.运腕方法。第一,着腕法;第二,枕腕法。第三,提腕。第四,提肘。6.运笔方法。下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通常叫做运笔。(二)笔法得当

(三)选帖务准。第一,取法乎上。第二,性之最近。第三,墨迹第一。第,先平正后险绝。

(四)读帖务细

(五)学书务精

(六)学书有道

三、书法的审美

(一)书法的产生发展本源于中国哲学

(二)书法的墨色点画脱胎于中国哲学

(三)书法的结构章法蕴含着中国哲学

(四)书法的笔势笔意体现了中国哲学

四、书法鉴赏

五个要素,点画、结构、章法、笔势、笔意,我们去看一副作品时,先看它的章法,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笔意,然后再分析每一个字的结构,再分析每一个字的点画,有没有势,有没有动感,有没有韵律,我们就把这个字整个书法看完了

 

 

 

郑州中医药历史与文化自信

时间:2024年8月18日上午

地点:河南省图书馆报告厅

内容回顾:今天讲座的主题是郑州中医药文化,主要从郑州医家特点及贡献、郑州老药品以及中药材交易、郑州中医药文化记忆这三个方面来讲

一、郑州医家特点及贡献

在郑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医家,清代以前出生的医家,有420人,全省医家大概是3000人,郑州占比14%,说明我们郑州这一块在古代中医药是非常发达的,历代名医很多,文化底蕴深厚。

郑州医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医家当官的多,也就是官医多。2.郑州医家贡献大,名著多。3.郑州医家多奇人。4.几代行医的医家多。5.教师出身的多。6.久病成医的医家多。7.修道的医家比较多。8.行医方式多种多样。

二、郑州老药品和中药材交易

1、郑州老城的老药品,最著名的有三个黄家眼药、肥儿丸金家烧伤药,这些药品都传承了二百多年

2.老郑州中药材交易。

起源于医药庙会,兴盛于清末民初,鼎盛于上世纪30年代,这是郑州药材交易历史。

1)中药材交易起源——医药庙会

一是洪山庙会;二是李堂药王庙会三是上街药会。

2)中药材交易兴盛——清末民初

30年代达到鼎盛,药材交易最繁忙的地方那就是南大街和东大街、唐子巷

三、郑州中医药文化记忆构建

1.以裴昌庙而得名的裴昌庙街。

2.芦医庙附近的平等街。

如果大家到这街上走一走、看一看,仔细品味品味这条街的历史,还是能有所收获的能够从中感受到老郑州中医药文化底蕴。

中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中医中药就是在传统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吸取营养,而形成的传统医药文化体系,郑州是中原之中,文化底蕴深厚,是岐黄文化诞生地,是中医文化的根,这是最值得郑州人自信和自豪的地方。我们作为河南郑州人,要了解我们的历史,记住我们的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血脉,传播中医药文化,这是我们责任和义务。

 

 

考古发掘出夏商周与中国文化之多源灿烂

时间:2024年825

主讲嘉宾:杨文胜

课程内容回顾:

考古学是属于大历史学科的范围,考古学是实证主义,是研究器物的,“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通过“器”知道“形”,而知道“道”,所以是搞“形而下”,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器物去思考文化上的一些东西

中原视角看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我们中国文化一个奠定根和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程叫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又一项国家支持科研项目。中国文化的根和脉是青铜文化,中国青铜时代主要标志就是礼制文化,这个是三代同源根本特征,中国青铜文化特征及审美,三代都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青铜文化,铜出现得比较早,是新时代晚期,在陕甘宁、江浙一带出现,陶寺文化的铜铃已经把中国代入中国的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文化余庄遗址这个时代,中国已经进入早期礼器。

中国文化一个大融合、大一统,就是多元归一,商都是中华文明第一个都城,“只有郑州,唯此商都”,只有在郑州才能称为中国文化叫商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文化上第一次融合,宅兹中国,这个“中国”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中国,其实是“中土之国”。中国文明的东方记忆,三代都从东方而来,夏起源文化就是郑州商城陶器,商是一种多元工业文明复合体的族群,是多族群国家,经过了商代商人多族群组合,工业文明为中国文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最重要一个石碑,无字碑,类似于图腾柱、祖先碑、神碑神柱各种都在它身上包含,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和脉,中国文化、礼制文化,讲究人伦,讲究祖先崇拜,讲究人之间的等级,讲究社会治理,在这些上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礼制文化最典型就是新郑祭祀坑,九鼎八簋九豊一铺,这个代表对祖先一种祭祀,等级、秩序、平和、完善。车马是礼制文化的边缘,中原文明要求农耕,要求人定居,劳动强度间重视人和人之间关系,因此强调中原农耕文明。

礼出东方、中原铸鼎奠定了第一次大融合,殷商文明更是将以中原为中心的工业文明复合体推向物质文化高峰。殷周革命后建立的农耕文明之上周礼文化更是这样,一个多元、分封、等级、宗法、共存与和谐,三代同源这一历史命题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与一统,考古学研究为我们提供形而下物质层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