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传习之“《论语》解读”系列讲座预告
发布:2020-09-15 作者: 查看: 2084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先贤做出了卓绝贡献,孔子就站在这支队伍的前列,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被誉为是“中华第一书”。
庚子年秋,河南省图书馆为您奉上“《论语》解读”系列讲座,在金秋时节带您步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广袤时空,领略孔子的人生精彩与“中华第一书”——《论语》的思想精髓。
1. 孔子:平凡的圣人 9月17日(周四)上午9:30
“人们必须敬重那些为本民族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生活的春秋时代波澜壮阔,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他一生矢志不渝,始终追寻伟大的理想,为人类文明发展和中华文化形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论语》:真情的箴言 9月20日(周日)上午9:30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著作。”《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宏富,包罗万象。《论语》是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是中国传统社会学子士人的必读教科书,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仁:为人的核心 9月24日(周四)上午9:30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爱一切将变成黑夜。”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有人将孔子的学说称为“仁学”。践行“仁”的途径就是“爱人”。从静态上看,“仁”就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使人成为人的根本属性;从动态上看,“仁”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才能使人不同于禽兽而成为真正的人。
4.孝:爱心的起点 9月27日(周日)上午9:30
“你希望你的子女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你的父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亲是爱人起点。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如果对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能坚守孝敬之心,对帮助他的同胞都不能常怀悌爱之情,他怎么可能会做到对他人友爱、对社会负责呢?
5忠恕:交往的金律 10月4日(周日)上午9:30
“尽己为人,推己及人。”孔子的学生曾参评价到:他的老师“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在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金律。
6.信:社会的基石 10月8日(周四)上午9:30
“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信”也是“仁”的重要内容,“信”就意味着人们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孔子将“信”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品德,也作为一个国家取得“民信”的重要基础。
7.勇:行为的动力 10月11日(周日)上午9:30
“勇敢通往天堂,怯懦走进地狱。”孔子把“勇”视作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当然,孔子所推崇的“勇”是智、仁、勇的统一体,是见义勇为、见危授命、勇于改过,是敢于担当、不畏艰难、不受诱惑,而绝非是匹夫之勇、鲁莽之勇、蛮横之勇。
8.礼:处世的规范 10月15日(周四)上午9:30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是“礼”。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守相应的规范。这就要求人们在相应的位置上自觉地以“礼”的标准,恰当地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以提升社会成员道德境界,推进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
9.智:理性的利器 10月18日(周日)上午9:30
“智慧是人们的精神武器。”拥有智慧,成为智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孔子看来,“智”是一种高度的理性情神,也就是需要人们时常对各种各样的思想、行为进行理智的衡量与判断,能够识破假象、摆脱诱惑,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10.义:言行的尺度 10月22日(周四)上午9:30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人们说话、行事需要有相应的衡量标准,孔子认为“义之与比”。“义”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既要内敛为行为主体品格,在人们心灵深处播种下文明的基因,又要外化为主体行为品格,把义的价值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义”“利”关系历来受到关注,“以义取利,利义共生”。
11.教:文明的举措 10月25日(周日)上午9:30
“非教无以立国,非学无以立身。”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投入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生门下有学生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他提出了“庶、富、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凝练了“文、行、忠、信”的教育内容,创造了“教学相长”“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
12.学:育人的途径 10月29日(周四)上午9:30
“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正所谓“上所施,下所效”。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所提出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极具示范意义,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
13.君子:成人的状态 11月1日(周日)上午9:3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做人有不同的品格境界,“君子”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提出,鲜明表达了孔子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也从人生远景上回答了做什么人的问题,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人格发展指明了方向。
14.德政:社会的取向 11月5日(周四)上午9:30
“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孔子的治国理政时间虽然短暂,但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却非常丰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论语》中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政者, 正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治国理政理念都非常珍贵。
15.中和:理想的境界 11月8日(周日)上午9:30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中的“中和思想”非常接地气,“中”就是中正,“和”就是合作与和谐。“中和思想”又非常深邃,在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状态下,人类不管向两边扩张多大,链接两极的中心点始终是存在的,这个“点”就是“中”,而不使两端断开就是“和”。
16.《论语》智慧与现代文明 11月12日(周四)上午9:3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语》的智慧博大精深,是中华先贤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是世界文明之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伟大贡献,未来的发展仍需从中汲取营养,传承与创新的长卷仍需要继续书写。正像鲁迅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