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世界及其建构原则
发布:2011-12-06 作者: 查看: 12535
人的生活世界及其建构原则
主讲人:鹿林
时 间:
地 点:河南省图书馆研议厅
鹿林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哲学研究,尤其注重马克思哲学革命、认识论、思维方式、文化与价值、康德价值论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电话:15981986473 邮箱:lulin0423@126.com
主持人:首先欢迎大家在星期天来到我们河南省图书馆的“豫图讲坛”。我们河南省图书馆“豫图讲坛”的是由河南省图书馆举办,为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而举办的一个长年性公益讲座。今天我们为大家请到的是老师是来自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鹿林教授。鹿林教授1997年毕业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专业,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哲学研究,尤其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认识论、思维方式、文化与价值、康德价值论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研究》、《世界哲学》、《河南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在今天这场讲座里,鹿教授将为我们讲演的是“人的生活世界及其建构原则”。在讲座中,他主要会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代的特征,初步阐述人的生活世界概念、本质、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具体阐明生活世界和和谐构造的五个基本原则,从而让我们把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客观公正的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以创造出自由、和谐的生活理想。下面让我们掌声有请鹿老师。
鹿林:谢谢大家!首先感谢省图书馆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实际上也是我汇报自己学习的一个机会,很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在大学里生活比较狭隘,见到的人都是学生、老师,很难有机会向公众探讨一些问题,交流一些东西。我探讨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与咱们每一个人都紧密相关的。看似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题目,但是这个题目我一说大家应该很明白,我给这个大家去讲这个问题,有时候恐怕还没有大家感悟深,尤其今天来的很多都是老先生,生活阅历比我多的多,我现在还不到四十岁,生活阅历比较浅薄,对大多数问题认识可能也是浅薄的,虽然说搞哲学的,但是对生活的认识,我感觉谁的生活阅历最多,谁最有发言权,我的发言权还没有那么充分。今天讲到讲不到的地方,说对说错的地方,大家可以给我提提,交流交流,也不断提升改造我。
现在我谈谈人的生活世界,这个东西实际上来自于西方一个话,这个课件做的比较多,我希望大家多听听讲,你如果愿意多看看图片,也可以,下面是我一些比较详细的论证,因此看不懂也没有什么,我感觉大家应该都看得懂,因为我们就是在研究生活。
(PPT)讲座的提纲有三个方面,第一个、什么是人的生活世界?第二个、生活世界建构的最高宗旨。第三个、最后这个是我讲的重点,建构的基本原则。咱们首先进入第一个话题,什么是生活世界?很多人不理解生活世界,原因在于这个生活世界改变了,是一个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家胡塞尔,他有一个想念,那就是客观主义。什么叫客观主义呢?我们经常讲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实际上客观主义就是相信外在客观事物,认为客观事物是最高的状态,是本然。什么是本然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大,我们可以看一看,什么是本然呢,就是光想找一些最根本的东西,让它成为一切的基础。这个思路实际上是一个还原论的结论,意思就是把我们的一切还原到过去。比如说我们人能不能还原呢?比如说每个人身上有多种化学元素,含有多少水,含有多少碳,含有多少铁,含有多少锌?我们能不能这样还原呢?不能。当然了,我们的现实中对事物的认识哪个境界是最高的呢?不仅是还原的思路,还有一个认为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真善美在自身。我说一个很简单的话,什么是自然状态?比如说我的鼻子是假的,是人造的,我给你在一块吃饭时候,你立刻感觉到我这个人就是假的。是不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然的最好的,而假的就不好。比如说现在有很多猪肉精的问题,自然养成的猪我们吃的非常放心,我们认为是最好的。如果加入了其他的东西,这个问题大了,我们就感觉不自然了,就不好了。因此,会有一个崇尚自然的一种思想。中国哲学里面也有很多崇尚自然的思想,比如说老子、庄子,他们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庄子有一个例子,他说鹤,鹤的腿非常细,非常好看,但是人不能长那样的腿,如果是长成那样的腿就不自然。他还说马,马自然状态在草原上奔驰,但是人为的就把马训练训练,给它带上一些东西,成为人为的,这样也不好,所以崇尚自然的思路很好。近代哲学造成了科学的畸形发展,而且造成了一种对物质的天下追求,这个就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后来的帝国主义战争,掠夺资源。这个问题很大,胡塞尔的儿子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去世了,他非常伤心,他认为一定要反对这种思想文化,这种思想文化是整个欧洲的人性的危机。因此他想到科学和文化重新奠定一个人性的基础,这个人性的基础在哪个地方呢,回到那个地方呢?他认为实际上我们不能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什么是科学思维方式呢?物理学家看到的是一个什么世界呢?他看到的是物体、质量、重量、密度、相互作用里,速度这些概念;化学家看到的是化学元素,化学分子他们之间的变化,化合、分解,新物质的生成;生物学家看到生物的生长、发育;医生看到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这里面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科学家对问题的看待都是片面的。什么是最本原的看法呢?就是不带任何专业学科特色眼镜的去看,那只有达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原初的状态。什么是原初状态呢?就像一个刚刚生下来的小孩,他没有夹杂一些人为的观念。我们可以直接的去感悟,而不是你先教我一个观念,我来把握这个世界。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我首先自己来把握,我头脑中没有一些前期谁教给我的一些思想观念,没有这个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他想回到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他认为就是生活世界。
胡塞尔有这样一个话,生活世界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没有被课题化,我们没有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来研究它,它具有奠基性,能够为科学提供一个基础。它是我们主观相对的,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太一样。那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具体而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他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没有说清楚呢?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原初的世界呢,他认为还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先验自我。什么叫先验自我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小孩的状态。小孩刚生下来的小孩有什么东西啊?头脑中一点概念都没有,对事物的概念什么都没有,甚至所谓的冷热,虽然可以感悟到,但是不能说出来,他没有这些名词概念,所以这个世界首先要建立在先验自我的基础之上,但是胡塞尔对这个先验自我的理解恰恰是一种意识形态上,一种抽象意识。他认为只有我达到这种状态时候,我才能够看到一个原初的世界。我不知道大家有这种意识没有?咱们现在一睁开眼睛,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有概念性的,比如这是杯子,这是电脑,等等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已经有概念了,换句话说,都是以我们学校学的东西为基础的,我们是否回到了那个原初的,作为根本的那个世界呢?都没有回到。因此,它这个先验自我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不能解释真正的生活世界。
我对这个抽象世界做了一个新的看法,我的界定就是生活世界实质上是指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了解自己的本质,以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和调节一些生活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感性世界。这个概念我发表之后,很多人引用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跟他们不一样了,我们换了一个话题,我们不是在讨论科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了,我直接探讨的就是咱们当下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主人,都要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前提一定要理解自己的本质,每个人要理解自己的本质,本质是每个人可能不太相同,每个人追求不太相同,每个人价值观也不相同,因此他建构出来的生活世界也绝对不会相同。
我对生活世界有这样的认识,一定是通过自己的特殊的生命活动方式创造出来的世界。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不一样,教师有特定生活方式,医生有特定的生活方式,一个打工者也有自己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不太相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的建立的世界也不一样,教师建构的的是一个特殊的生活世界,一个艺术家建造的难道不是一个他的特殊世界吗?因此,这个生活世界一定要建立在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上。自由就是不受约束,我们不能受别人约束;自觉就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想去做的。在这个活动中,一定要有一些活动是有根本性的活动,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这样才能建造起来。当然了,里面涉及到我们审美情绪、价值观念、现实能力等等啊,尤其是现实能力很重要,这些东西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尺度。比如说我要买一个房子,我要买一个多大的房子,我能向别人一样买一个别墅吗,还有院的别墅,还有游泳池吗?这些都是要看自己现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包含你实际的工作能力,也包括你的经济能力。你建构的世界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自己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很容易理解,回到家里就知道了。你的世界是你的世界,我进入了你的世界了,我就是外来人。这个很容易理解。世界的第一压层面就是基础、场所,没有家的人很难谈到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世界。
第二个层面,这个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天地。我前几天到开封去参加一个活动,我住同学家,不要住宾馆了。我住他们家的感受是什么?非常约束。我到了他家,拿一个东西我不可能想拿就拿,想放就放,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拿一些东西都得经过他的允许或者默认。比如说我到他家了,我是先换鞋,是换成拖鞋,还是直接过去呢?他要是说不用换了直接进去吧,我可能就直接过去了;他要不说,我只能站在门口等了,我不好意思啊,你说怎么办?我想洗脚,他的卫生间挂了好几个毛巾,到底哪个是擦脚的啊?如果在自己家里,这些问题我都不考虑,但是到他家里,我非常拘束。比如说到他家里,我盖个被子,到底该哪个盖子呢?是衣服全部脱掉,还是裹着衣服睡呢?这个问题很大啊,因为你要考虑人家的家人是不是有忌讳啊!一句话,就是不自由。如果在自己家里,这些都不是问题。
生活世界的最高的层面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活动,有基础了,也感到到是一种自由了,最高层面实际上是一个创造过程,如果不创造,就不存在。你就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来体会到我们现实的存在,体会到我们的世界有多大。在没有来这个省图书馆之前,这个省图书馆讲台不属于我,我在这儿讲的时候,不断在创造的时候,它就是我的存在。这个也可以看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道就是一个不断生育的过程。生活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马克思当年曾经反对福儿巴(音),说福儿巴(音)没有把现实的世界理解为一种现实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世界就是一种活动,你的世界多大,就在于你参与了多少活动。这是活动的意义。
生活世界的特征主要是感性确定性、实践生成性、适度超越性、价值主体性。咱们一个一个看,首先是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感性的事实,如果说它离我们很远,说明不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比如说北京是你的生活世界吗?或者说一个幻想的世界是你的生活世界吗?也不是。生活世界必须是感性的,是我们当下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感性可以体会到,比如说你可以在这个生活中间非常自信,也非常安全,非常自觉,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说在这种状态下,你没有感觉到自信,没有感觉到安全,没有感觉到自由,那这就不是你的生活世界。
实践生成性。生活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慢慢生成的过程,就好象我想买一个房子,如果说我没有一定的钱,这个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不可能一下子买一个大房子,那种买彩票、炒股挣大钱的人,可能突然某一天中了头彩,买了一个大房子,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实生活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一步一步改善出来的。我讲这个话题的原因就在于生活不是断层的,如果说出现断层,这个生活的发展就存在重大的问题。这是生活的实践生成性。
在实践生成上有一个适度的超越,我们对未来理想世界的追求,必须是适度超越的。我们对过去的批判,一定要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做的,而不可能我完全的舍弃了过去,而直接追求了那个最高的价值。这个很不现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很多宗教就是在追求这样一个绝对的超越,宗教似乎摆脱一个现实世界,尤其是佛教,他想摆脱现实世界,直接削发为尼或为僧,这种世界实际上就是远远的脱离了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现实生活一定要利用于现实,看看我们过去如何,然后再瞄准将来如何,发展只能是这样的,而不可能一下子甩掉我们的传统,我们的过去。因此我们把未来的理想、价值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是一步一步发展的适度超越。
生活世界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价值的主体性。这个很容易理解,我刚才已经讲过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一个集团、一个个人,他的生活的建构一定要体现自己是这个生活的主人。你是你生活的主人,他是他生活的主人,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生活主人时候,生活恰恰是丰富多彩的。我如果说严格的限制每个人都按照我的价值观念去生活时候,这个生活就会是非常畸形的。就像花园里花儿一样,如果所有花儿都一样,那你就感觉这个公园没有什么看头了。因此我们建构生活世界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价值主体性,这样我们看待其他世界,我们也好理解。
(PPT)这是咱们中国人生活在赞比亚。来到赞比亚了,结果是什么呢?与赞比亚的人是不是融合在一起了?结果是天天自己做饭。中国人吃饭都是用大碗,翘着腿,喝的茶也是在中国带过去了。他没有融入了那个世界,在那个世界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还是中国的文化,就是说他没有真正的融入进去,这也说明了那个世界归根到底还是中国的世界、中国文化的世界。
生活世界建构的最高宗旨就是和谐,因为生活世界涉及到很多问题,不和谐不行,所以和谐是最高的宗旨。我这儿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视域,就是我们如何观察的问题。这儿提到一个赵汀阳老师,我在社科院的一个老师,他的思想我一直在学习,因在这儿我也引用了他很多话,希望大家也能够理解。赵汀阳老师绝对是我们中国顶尖级的科学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查一查,看看他的思想。我在这儿引用他很多话,也是向他学习。在这个地方,他提到一个共在存在论。这个问题可能不搞哲学的人不理解,这个存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我想问问大家,你存在不存在?
回答:存在。
鹿林:你存在,这个桌子存在不存在?
回答:存在。
鹿林:你的存在和桌子的存在有多大的区别?
这个问题大了,你也存在,桌子也存在,人的存在不是桌子的存在。你说这个话题也很简单,实际上你还没有理解,存在有一种实体式的存在,杯子、桌子都是实体,但是人的存在不一回事,人的存在关键是一种身心俱在。你身在这儿,心也在这儿,才是存在,如果说一个人在听讲讲座时候,他是在睡觉,我难道说他在这个地方存在吗?你说这个当然也存在了,但是对我的讲座来说,对这个活动来说,他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因此我们考察人的存在时候,只能是一种身心俱在,心不在焉,就是说明他不在这儿,因此真正的在一定是有心的在。在这个里面提供一个共在的存在论,它实际上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论。每一个人他的价值,他的意义只有在关系之中才能体现出来。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如果作为一个儿子,我作为一个儿子的存在,显然有一个外在的关系,那就是我有一个父亲在这儿,没有我的父亲我不能作为儿子存在。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师生也是一样,朋友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家人,他的关系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只能在关系之中存在,不能独立存在,如果说我们独立存在,那就意味着不存在。比如说有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他经常在深山老林里生活,跟其他人完全隔绝,我们能说他是一种真正的一种社会存在吗,真正的存在过吗?他在深山老林里面一年、两年不跟他联系,十年、一百年不联系,他有什么意义呢?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存在只能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以上是我对存在的理解,不过里面有很多话是赵老师的。
存在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现在大家都在探讨和谐社会,我在这儿就不多讲了,和谐最高的境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这样一种和谐,包括自身的身心和谐。和谐涉及到几个问题,一个是差异与多样,现实就是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和谐的前提。
和谐必须建立在合作与兼容的基础之上,既要合作,也要兼容。和谐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最高的境界是共生与共赢。和平不是最高境界,咱们现在在倡导和平发展,感觉和平就是最高了,其实和平不是最高的。我不跟你打架,但是这不是最高的,但是要有合作,你我在合作当中,你发展了,我也发展了,我们达到了一种伤害最小化,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才是和谐的最高的实质。出发点是和谐,目的也是为了和谐。
生活世界建构的基本原则有这么几个,主体性原则、自由原则、远近亲疏、轻重缓急、公正。这些原则归根到底都是主体性原则的延伸,都是主体性原则的一个发展,一个具体展现。
主体性原则。 这是我讲的第一条小原则,每一个人必须作为出发点,他首先应该是主体。咱们刚才说了,它是生活世界首要的特征,因此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只有贯彻这个基本的原则,我们才能够建设自由和谐的世界。主体性原则的实质就是我们一定要从主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尺度来认识,来理解,来改造客体,客体就是客观世界。为什么要贯彻这个主体原则呢?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生活的每一个人他都应该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如果说涉及到婚姻大事时候,谁的利益最重要?是当事人——孩子的利益最重要,还是家人的意见最重要?我们都知道,一个是包办婚姻,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不让孩子说话呢?为什么他的事儿我们管的很多,为什么是这样呢?归根到底,我们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人。对不对呢?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事儿,看过一个电视剧,这个老太太从乡下来到大城市了,来到儿子这个地方了,儿子、儿媳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父母老想改造儿子,改造他的媳妇,很多人发生矛盾就是这个样子。比如说你这个桌子放的位置不对,墙涂的颜色不对,窗帘不应该这么挂,你的窗帘颜色也不对,家具摆放都不对,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很多也不对,他们总是想利用自己的东西来改造别人。但是你要考虑考虑这个生活的主人到底是谁啊?你在你自己的生活圈里,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但是你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去了,你否认了儿子、媳妇是独立的生活主体。看到儿子给媳妇端碗了,你不乐意了,怎么能这样呢,传统的是媳妇给丈夫端饭啊,怎么颠倒了啊!这样心理就不舒服。有的媳妇自由惯了,下班时候直接往床上一倒,老年人感觉到这个媳妇成什么了?好多人都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这种矛盾从哪儿来的?这样的矛盾从哪儿来的?归根到底,我们也想充当他人的生活的主人,想否定他人作为生活主人的权利。
我这里有一个怎样正确看待主客体的关系,不能夸大客体,也不能夸大主体。我们建构生活世界时候,不能完全按照客观规律,不顾自己主观要求,也不能说我完全按照自己主观要求,而忽视客观规律。主体性的意义就是一定要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真正立足于自身,依靠自身,根据自己的本性、能力、需要、目的等等来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我们不能依赖别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要依赖别人,依赖父母成为啃老族,原来啃老族没有那么强烈,现在啃老族非常普及。咱们看马克思这句话,马克思说的这句话非常到位,“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他立足于自身的时候,他在自己眼里是独立的,而当他依靠自己存在时候,他才算立足于自身”。我们不能靠别人恩典为生啊,那样我们就是别人的附属物。我们不能依靠别人,让别人来创造我的生活,别人是我的生活的源泉,那我就可以完全靠别人生活了,这样生活就不是自己的创造。生活一旦不是自己创造的时候,就说明我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根基,我是受制于别人的。在一些公司里尤其是以前一些人,卖身为奴时候,那就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别人给你提供的,别人在养活你,你也成为别人的看家狗。很多人说“你就是我养的一条狗”,这句话说的非常重,我们就是一定要依赖于自身,不能依靠于他人,也不依靠于父母,不依赖于长辈,依靠自身创造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我们自己的世界。
主体性原则贯彻这种原则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生活的主人。这个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而活动而已”,我们从主体性角度,来客观看我们的生活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创造,咱们中国恰恰缺的就是这个主体性思维。咱们中国人一直是仰仗父母,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不说了,结婚这点事儿也从来没有放过,到了长大了,本来应该独立的飞翔了,但是不行,一直还呵护着!这个呵护包括多种形式,托关系给他找工作了,托亲戚朋友给他提供一些帮助啊,等等等等,孩子生了小孩了父母过去照顾,这个照顾小孩有时候不让自己的儿子、儿媳妇插手,立志培养一个新的人才,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主体性思维的一种结果。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待这样一种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非常重要。主体性原则的重要就是贯彻主体性,成为主人,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责任与权利必须是统一的,你享受了主体,但是也要承担责任啊!你既然自己做事了,你后果也要担当起来。我讲主体性原则主要是讲我们一定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贯彻到每一个生活世界之中去,把特定生活世界的问题,内部的问题解决起来,是否、利弊、评判权、决定权交给他们生活的主体。我朋友的事儿只能她自己解决,我可以帮助,但是最终决定由她。儿子大了,他有自己的主动权了,他的事儿由他自己解决,而不能由我完全操心。因此,把一切的权利该是谁的给谁,这才是重要的,当然了,同样附带的还有责任也是你的,你享受了权利,你也应该承担责任。我们如果说把权利与责任统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他就会自觉的把握自己的生活,也不是依赖父母,依赖他人,不会把责任推到其他人身上去。这个特别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自由原则。自由这个东西很重要,马克思认为自由就是每个人的特性,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自由应该成为一个人内在的根基。它就是我们活动的本质,它也是主体性的直接体现。如果立足于我的主体生活,我就是自由的,我在我的生活世界里我是主体,所以我干什么都是自由的。“不自由,吾宁死。”没有自由,你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你一切都是为别人活的,你不自由啊!如果说干一个事儿我不自由,所以我不去,只有有了自由了,我的生命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得到了自由,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性的人,所以自由原则非常重要。
刚才讲了关系存在论、共在存在论,自由存在哪儿呢?自由是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自由有多种理解,不可能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纯粹的自由,纯粹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能实行的。如果说你实行出来,必然导致不自由。比如说我拿一个刀,我想扎谁一刀就扎谁一刀,其结果会是什么?别人也有刀,别人也会拿刀扎我,这会导致我生命的终结,死了还讲什么自由啊?因此自由只能存在与相互关系之中,这个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论当中的自由。自由有几个境界,一个是精神自由;二是行动自由;三是财产权利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非常重要,精神不自由,你感觉到思想受到牵制,你想问题都得按照别人说的做,按照别人想的想,这样就比较麻烦了。如果大家都按你的思路去走,那不可能有发展,只可能导致这种思想的专制。如果我们站在自己的想法、喜好、印象上,进行联想、想象、假象、思考等等,也可能自由的推理、假设、运算,这样实际上我们就在不断的想象、创造我们的世界。如果说每个人的思想都自然了,不受制于现实按这样一种观念、观念,他人的决定意识,那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创造将是丰富多样化的。
精神自由体现为一种创造原则,它是一种创造,只有在精神自由的情况下,我的感官才能充分的展开,无拘无束的展开,这样我可以感受这个世界。比如说画家,画家进入到一种艺术境界的时候,他直接面对自然的对象时候,面对事物时候,他充分的在感悟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那么他所画出来的画就是一种纯粹的具有创造性的画,而不是说纯粹的模仿。我们练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练了多少年之后,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写,但是真正的专家一看就知道你练了谁的字体,什么柳体、赵体啊,专家一看就知道。为什么?因为你的思维受他的限制,你不能进行自由的创造。
自由也体现为一种审美的原则,快乐的原则。你只有自由了,精神进入了一种审美状态,你与事物的接触就像画家一样,处于一种真正的最本真的状态之中。我说的本真状态之中很容易理解,大家不受各种观念的束缚,直接面对事物。咱们现在讲现象学,胡塞尔就是现象学的一个创立人,就是我们要直面事情本身,就是事情本身来说。直面事物本身,这样我们可以直指事物,我们心灵是自由的,我们心灵可以无限的驰骋,因此显现出一种心灵娱悦,而不是一种牵制。马克思也说了,“精神的最主要形式是欢乐,光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思想,但是最高境界是快乐。
实践上的自由也非常重要,如果我现实中思想自由,但是我坐在监狱里,我可以随便想,这就是绝对自由,你可以看天花板上爬的蚂蚁,你不看蚂蚁也可以看其他东西,但是那有什么意义啊?如果行动没有意义,那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精神上自由不能代替行动上的自由。英国的柏林对自由划分了两个概念,他认为有两种自由拈,一个是消极自由,一个是积极自由。消极自由就是我不受限制,我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是还有一个是积极自由,就是我想干啥。消极自由侧重于我不受约束,积极自由侧重于我想干的事儿。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由。
赵老师也有自己的理解,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方式,就是自由的完整表述公式。他说自由是什么呢?X做某事儿Z,就是免予约束Y的。就是我不受约束,这是一个前提,这是一种消极自由,但是我又干成了事儿,这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他认为自由是连续的两个环节,前面没有约束,后面我做成了事儿。他认为柏林对自由的划分实际上导致了一种混乱,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在这儿不多说。
自由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必须落实在法律中。你思想自由,行动自由,谁来保证呢?必须是由法律来保证。法律制度明确的给我们提供了自由,这个就已经是一种具体的权利。大家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应该是一种力量,一种资格,自由是一个属于能力、权力范畴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名义,光有名不行,有名无实不是自由,因此,必须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行动。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进行地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这个是非常明白的,比如说红绿灯,到绿灯时候我就有走的自由,我不仅想走,实际上我也在走,这就是一种实际的自由。这里涉及到自由和权利的关系,很多人没有做过区别,区别是什么呢?实际上有两种,自由和权利实际上实质是一样的,但是含量不太一样,自由大。刚才咱们讲了自由有精神自由,有行动上的自由,还有法律上的自由,这个权利就是一个法律上的自由,就是我有资格,权利只是一种资格。比如说刚才那个红绿灯,红灯亮时候我不能走,但是绿灯亮时候我有资格走,我有资格走,但是我也可以不走,这是我的权利,所以说权利是有资格的,更多的是一种资格。比如说举这样一个例子,我有入学的自由,什么意思呢?我有入学的自由就是说我可以进去上学,但是你有入学的资格呢?比如说年满18周岁可以当兵,但是你有这个资格,是不是你就当了兵了?这个不一定,因为你还要通过一定体验,各种素质考核啊,最终进入到当兵的行列里面,所以权利和自由不是一个概念。
自由是一种主体性的,权利是主体间性的, 需要他人同意的,也是法律授权的。权利不可能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在人与人关系之中相互规定。你凭什么做一个事儿,况且这个事儿一定会涉及到其他人,你精神自由不涉及到其他人,你行动自由了,但是你自己生活中行动自由不涉及其他人,在自己家里,想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睡觉,这个碗我想什么时候刷就什么时候刷。比如说涉及到其他人,别人的东西我可以拿吗,有资格拿吗?这就不是自由的问题,而是权利的问题。权利就是彼此承认的自由空间,我承认你,你也承认我,这样才能是一种自由。大家都承认这一块,所以这一块就自由了,这是一个相互承认的过程。当我们共同进入一个公共世界时候,这个东西既属于你,也属于我,比如说公共道路,你能在这个上面开车的资格,我也有,法律赋予我的,你要承认我在这儿开车的自由。你承认你有资格来,也要承认我有资格来,应该是相互承认的。
权利意识。当人有了权利时候,他也有一个权利意识,就是对事物的分配,里面涉及到很多是否正当、合法等一些资格问题,这都需要权利,我有自觉的意识,参与公共产品分配时候,你有资格分配,我也有资格分配,这个时候还要考虑正当不正当的问题。因此真正的权利意识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度意识。我到了哪一个程度,哪一个层面,我可以肯定这是我的东西。同时也是人的限定的意识,我只能约束我自己,把我束缚到一个特定的生活世界里面,我不可能侵占到别人的生活世界里面去。如果说我过多的权利侵犯了别人的生活世界,那么别人不自由了,其结果就是我也必然不自由。
权利与责任。权利和责任是另外一个概念,刚才已经讲过了,权利是一种资格,权利这个东西可以不例行,我有权利可以不享受。比如说国家发补贴,发这个补贴,我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我可以不享受。这是权利。责任呢?责任是另外一回事,就是我做了这个事儿,我必须承担后果,责任一定要指向他人,权利指向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这样,为了自己的自由,但是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应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又不伤害伤害别人的利益,这样才是正当的。
责任和权利谁先谁后呢?责任与权利的关系是这样的,某人P有做X的资格E,你有什么资格做这个事儿呢?因为有E,当且仅当,P做Y的时候,并且不做Z。就是你做这个事儿有这个资格,但是做这个事儿时候不做另外的事儿。你有资格做这件事儿,你做它时候不做另外一件事儿。就是说权利和责任不是一回事,责任是要求你不做一回事,做事一定要承担。你不能拒绝责任,责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拒绝责任,不愿承担责任,那就是享受特权。责任决定权利的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你不能说我先享受权利,然后我再承担责任,不是这样的。首先你承担责任,你有这种责任意识,这样你才有资格享受权利,这个顺序一旦颠倒就会出现大问题。
远近亲疏。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一个问题,我们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远近亲疏的问题。什么是远近亲疏?远近亲疏实际上就是我们对生活关系的衡量、评估和评价,一定要考察和判断各种事物、各种要素与我们自身的远近亲疏关系。对我来说,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哪些东西是不重要的,哪些东西本身构成我们生命的要素,还有一些东西对我生命来说是一种必须排除的东西?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考虑的非常多,但是这个概念好多人可能不熟悉。赵老师也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什么叫关系呢?关系就是你这个东西存在与我这个当事人之间的价值距离。有的是远,有的是近,有的人心灵的贴近,就是亲疏的问题。比如说有很多朋友,很多同学,或者很多亲人,我们以前有很多是这样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但你并不是跟所有人保持亲疏关系,有些是空间的,有些是心灵上的。我们的生活关系就是这么一个编织出来的世界,同事也是一样,虽然说在一个单位,但是你只是与一些比较亲近的同事在一块,说的合的来,其他人话不投机半句多,很少愿意跟他说话,事情就是这样的。
亲疏关系首先是一种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刚才讲了,任何一种原则都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我一定要从我的生命存在,从我的自身,从我的生活需要出发,来建构这样一个关系网。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关系网都比较复杂,一定要按照这种关系建构起来,他跟我非常相关,所以我跟他交往比较多,每一个都是以我核心的,为圆心建设起来的。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话,你需要做某些事,你交给谁呢?你结婚时候到底请谁啊?是不是一些不相关的人,只要同学都请啊?当然不是,只是请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尤其是搬了新家时候,大家去他那里吃饭时候,请谁啊?是不是把所有人都请去啊?绝对不是。尤其是小型的聚会,更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因此,不同的生活主体,不同生活的主人在生活当中,都是按照这样一种亲疏远近关系来建构的。有些活动你没有参加,他们没有邀请你,另外一些人被邀请过去了,你就知道了我和他的关系没有另外一个人与他的关系亲密。
远近亲疏原则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主义原则,什么是自然主义原则呢?自然主义就是本来坚信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但是有一个非常根本的,跟客观主义有一定相对性,可以体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是地缘原则,这个也非常重要。我们很多高校都爱开老乡会,为什么开老乡会啊?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参与啊,就是来自于那一片地方的人参与了。这个老乡会不仅在学校里面开,全世界所有的华人好象都在开,尤其是政界的,这个话说的也是一个现实,一听说都是老乡,办什么事儿一说就行了,规则什么的都可以抹过去了。换句话说,只要不违反规则,咱们是尽量办事,这就是地缘原则。如果说再套上血缘关系,我们的姑娘,或者我的阿姨或者什么亲戚几代人一传,一说是几十年老亲戚啊,这样一说,有什么问题立刻解决了。这个血缘关系很重要,这是事实。有些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收养的孩子不如自己的孩子亲。我在小学上学时候,我们邻村有一家收养了一个孩子,这个男孩在他们家干了很多年活,天天干活,已经与他的家融为一体了,已经是把他看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了,结果是什么?这家又怀孕生孩子了,是一个男孩,立刻把这个收养的孩子赶走了。为什么?前期建立的深厚感情都是假的吗?为什么自己生的孩子这么亲呢,立刻把另外一个排斥出去了?这个问题非常大,归根到底就是血缘更重要。我们看重这一点,尤其在中国讲这个非常严肃。在现实世界当中,又构造出这样一个血缘的生活世界,这个非常复杂,直系血亲,父系、母系,儿子、女儿这一系列的,同出一源的兄弟。中国非常讲究这个,一说这是我们兄弟,以后很多事情都很好办。咱们以前有很多是寄养在朋友家里,比如说我把孩子寄养在你家里,跟着你上学了,这个七大姑八大姨关系太复杂了,但是现在独生子女政策导致这种关系减简化了很多,但是血缘关系依然非常重要,中国非常强调这一点。以血缘为关系编出来一个庞大的家族,(PPT)这个照片还是很小的,这是一家,春节过年时候你绝对不上别人家,很多人离家里很远可能上别人家,一般情况下还是回自己家。这是一个家,归根到底就是血缘关系。血缘很远了就不亲了,老亲戚走着走着不走了,隔了几代了,不走了,为什么呢?这也是远近亲疏的问题。这里面也不否认有这样一个问题,同是父母的两个人,可能因为矛盾心灵上不能沟通,相互矛盾。总体来说,比如说有一个老人去世了,给他送葬时候,或者是像过年拍照时候谁会在排在中间,谁排在边缘呢?这就是血缘关系。血缘近了,就在跟前,血缘远的就排在边缘了,特别的也有一些,有一些小孩我们感觉很可爱,会搂在身边,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远近亲疏体现了一种心理情感原则,有些人心比较近,心心相通,同时情感也比较接近,情感浓厚。比如说两个同学,以前非常要好,经常沟通,也经常打电话,就是长期不见面,一见面两个人都非常激动;而有的人见面就是礼貌性的握握手,打个招呼过去了,就是因为他们与我心灵不相通,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不能理解我的心,我的情感。我平常很少跟他沟通交流,可能他也有些做法我不是特别喜欢,所以在情感上跟他比较远,这是一个现实状态。
我们对远近亲疏的把握时机上是一种生活的理性,并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合理,恰恰说明这个东西是合理的。我们在判断事物远近亲疏时候,可能出现一些差错,但是归根到底,你时间越长,生活阅历越是丰富,你会越能体现与他之间到底是亲是远,这个可以说是一个经验的总结。 心里情感确实是远近亲疏原则的深刻体现,我们对谁感觉深,感情厚,或者浅薄问题,我们都可以感悟。我们用这种观念来理解问题,这是一种深刻的理性,可以纠正我们一些片面的看法。比如说,是不是谁给我利益最相关,我就跟他最亲呢?这个不一定。生意场面上的朋友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价值与你非常相关,尤其是经济价值非常相关,但是心灵上是不是与你非常相关呢?这是一个问题。他可能天天想着如何赚你的钱,想着怎么坑蒙拐骗,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理性思维,现在的“经济人”假设还不是非常科学。
远近亲属原则也是一个动态原则,为什么说是动态原则呢?这里面体现出进化原则和退化原则,这是我提出来的,也是套的进化论,由远及近,由亲到疏。一个人可能原来与我不相关,但是随着我们的交往,慢慢的与我交往起来了,非常亲密,最终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一部分。尤其是两个人谈恋爱,更是能够理解这个问题,本来来自两个世界,通过沟通交往,不仅成为一般性朋友,而且从一般朋友过渡到夫妻关系,这就是融为一体了,他们成为各个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再是一般的人。这是一个进化原则,进化到一定程度上,他就与我的生命不可分割,就与我融为一体了。还有一个退化原则,本来一个很好的朋友,结果太让人失望,做的一些事非常让我厌恶,甚至违背了一般的原则,甚至违背了社会的公德,与我做人标准、尺度差的太远了,我就把他排斥出去了,我不愿意跟这样的人交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与我的那种生活的原则不一致,违背了我的生活的追求,我跟他交往只能是堕落,只能变成他那样的人,但是那样的人我厌恶,我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人家说高朋满座,希望交的都是一些层次比较高的,能够提升我们的,这样的人我们愿意交往,越交往我们越是提升自己,而不是越交往越堕落。远近亲疏有一个进化和退化的原则。
远近亲疏体现了一种生活的博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体,我们要交往,这种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博弈的过程。就是说我出现了一个什么行动,对方采取了一个什么样的措施,如何说我们两个人在这个生活的相关作用过程中,不断的接触,不断亲近,相互认同对方,我们可能就融为一体了,我们建立一个朋圈,这就是一个好的方向。如果说你作出一些违背我们基本要求规范的事儿,结果可能就被排斥出去了。因此,远近亲疏谁远很近是一个变化,不是静态的。
远近亲疏也体现出一种幸福,我们在生活当中,幸福在哪里呢?就在远近亲疏里面。很远的人我们体会不到和他们在一起有什么快乐,有什么幸福,但是近的人,尤其是比较亲近的人,他走到远方去了,现在回来看我了,这个结果就另当别论了,很幸福。尤其是老人,子孙满堂,像佘老太君唱得那样,“儿女成群,膝下承欢”。很多人围在他身边,他感觉到温暖,幸福也能体现出这种关系,没有这种关系,一个一个都舍弃了,那么他也体现不到这个幸福。这个幸福体现在远近亲疏关系之中,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独占可以占有的。比如说,幸福、快乐是不是我们可以独自占有的,它只能体现在共同的活动当中,体现在远近亲疏关系当中,它不是说我想占有就可以占有的。
远近亲疏也需要进行一个批判,这是我的一个理解,远近亲疏一定要批判改造,不能停留在那个纯粹的自然的层面上,谁是我的孩子,我就把认为是我最亲的,不是我的孩子,我就把他排斥,排到一边去,这个需要改造。这个不多讲,大家可以理会。
轻重缓急原则。轻重缓急实际上是一个生活的智慧,我们如何处理生活的问题,面临很多事情,我们怎样处理呢?我们要判断情轻重缓急。罗素讲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罗素这个东西,他说“我认为有几项要素组成了智慧,辩明轻重缓急的能力应该在置于第一位置。估计一个问题里面一些重要的因素,并指出第一个应有的分量的能力”。这个就是一种能力,我们把它看成一种生活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生活面临的问题太多了,我们要对尊这个问题排一个价值的次序问题,刚才排了一个远近亲疏,我不仅要排远近亲疏问题,而且要排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因为我们要进行一种科学的、理性的评判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排次序,而且要从这个时间的流程上,从办事角度上说,哪些是我们急着去办,哪些可以缓一缓再去办,这样就可以把握自己生活的节奏,把握自己的命运。归根到底就是把握命运,一个人命运在哪个地方?命运实际上就是你现有的生活过程。你不能想象外面还有一个东西,不能有一个东西在决定你的生活,现实生活只能是这样的,你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把握,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来指导。因此轻重缓急原则这种原则就是处事原则,面对事情很多,怎么解决呢?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事情的世界,事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物的世界,事的世界和物的世界是有区别。刚才我考虑了一下,如果从客观主义角度来讲,咱们面临的世界是什么呢?钢筋、水泥、木材或者人的肉体等等,但是这是物的世界,不是事的世界。因此,世界是什么呢?真正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的世界只能是事情组成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只是一个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体,操用长、掌管一切,而不是说一切听外在命运的掌控。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西方哲学的典型人物,他说“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按照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个很容易理解。
人呢?人如果不做事,他实际上就不存在。你存在吗?如果说一个人天天守在自己家里,不参加社会事物,不参与单位的事物,不参与这,不参与那,自己也不做事,那么我们能说他存在吗?植物人。植物人做什么?植物人天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达到植物人的层次,你已经不是真正的社会意义的人,你的生命是很有限的,就是维持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其他的没有了,精神文化没有了,社会活动没有了,因此真正的存在应该是一个做事的人,就是在场的一个人。刚才我讲了,假如一个趴在那里睡着了,那他在场吗?不在场,不是真正的在场。我举个例子,2008年奥运会时候,刘翔是作为一个运动员存在吗,尤其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存在吗?他不是作为一个运动员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存在。如果他跑步时候不在状态,那么他实际上就不是真正的刘翔在。如果你做事时候心不听自己使唤,尤其是做报告时候心思不在这个上面,总是想其他的事儿,一会儿说错话了,一会儿说错话了,他不是真正在场的存在,真正的在场的存在只能是一种当下的存在,只能是一种在事情之中的存在。
共事就是共人。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可以共事,那个人不能共事,什么是共事呢?共事就是共同参与事物。我们不仅共同参与事物,而且我们在共事过程中,找到这个人是可以共人的。共人就是共同参与一件事儿,体验我们至今相互的不可分割性。我只要找到这个人去做事,这个绝对跟我做,这就是共事,不仅是共事,而且感觉彼此之间是一种亲密,两个人是不可分割,只要我委托给他,我绝对放心,我不必要操心,因为这个人很好。共事可以见证一个人,只有在事儿当中见证人。
轻重缓急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是一种生活价值判断,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受别人的观念的影响,父母的影响,臂助说父母老是说,不要给他家女孩谈恋爱,他父亲怎么怎么样,他母亲怎么怎么样,他女子一定怎么怎么样。我们受这样的影响,有时候也受自己主观感觉的影响,我们可能产生很多幻觉,对这些幻觉没有仔细严格的检查,没有判断出真假,受到幻想、假象的影响。我们应该深入到生活的层面来看待生活,从理性里把握我们的生活,作出一种真正的价值判断。刚才也讲了,轻重缓急源于生活的博弈,刚才讲远近亲疏是一种生活博弈,这个也是生活博弈。比如说今天我要讲座,其他的事儿我就把它推到一边去了,因为我把它划为次要位置了。讲座会有一些听众,如果我不来,这个讲座就搞不下去了,就会冷场,因此我只能是把这个事儿作为重要的事儿来看待。这就是轻重缓急。生活的博弈也可能很重大,如果说我在路上时候腿被撞断了,你说怎么办?是看腿重要,还是讲座重要?事情就摆在这儿,我不得不由事情来决定,因此轻重缓急只能是生活的博弈,是事情的博弈。这个博弈有一个过程,就是说我还有他人的博弈。很多人找我,或者委托我办一些事儿,或者我要找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我就要看一看这个博弈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哪些必须去做,因此我们一定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伤害的最小化,这样我才能过的下去。因此我要坚持这种生活,持续这种生活,那就要坚持好生活的博弈,操控好博弈,博弈决定着生活决策。
有人说某些人办事时候为什么对不同事儿采取不同方式?对,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针对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因此,这个博弈非常重要。尤其是机会,机会难得啊,在关键时刻我们只能把握一定的机会,这个机会是博弈给我们提供出来的。当生活之间相互作用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时候,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因此这可以说是生活博弈决定生活决策的一个典型的表现。 生活的博弈归根到底就是利益价值半段,归根到底决定着我们如何做人、待人处物。我们怎样做人呢?如果最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去做,应该急着做的事儿推迟了,可能就会导致别人对我的评价不好。该做的事儿不做,该抓紧的不抓紧,不办事,因此我一定要把握好轻重缓急。轻重缓急源自于那哪儿呢?不能源自于我的主观判断,只能源自于生活的辩证法,是生活的各种问题导致一个这样的结果,是生活自身的问题,我只不过是对这个生活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明白的看待。
生活辩证法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哲学界还没有人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生活辩证法。有一个人丹麦的提出了生活辩证法,但是他跟我的不一样,第一个层面是感性层面,第二层面是娱乐伦理层面,第三个层面达到了宗教层面。我们的理解不一样,我的理解是生活自身辩证的发展决定我们如何做事。生活辩证法就是生活自身发展的一种反映,生活中到底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需要去做,哪些不需要去做,必然促成我们一些动机、愿望、理想、行动策划,这些东西都是生活自身提供的,都是由生活的客观形式、条件、环境决定的,不是由我主观想象、幻想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能这样做,而不可能完全想象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不是这样,而是生活决定的。我们如果做好了轻重缓急的判断,我们可能就很好的把握了生活的节奏,生活的节奏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要把握生活节奏呢?刚才说了,生命是一个历程,但是大家都明白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去,这就是一个客观命运,大家只能如此,人的生命有限,但是有限生命中到底要干些什么呢?动物都有生命,但是它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是不一样的,人的生命是要追求意义的,是要追求价值的,因此人的生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生命内对生活意义、生活价值的一种无限的追求。当然了,这是一个悖论,有矛盾。事儿的解决需一个这样的问题,理智,不理智不行,需要一个生活计划,不规范自己不行,要达到一定的效率,没有效率天天干耗费时间。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节奏,生活的节奏非常重要,咱们年轻人可能是比较快,办什么事儿都比较利索,老年人可以这样吗,老年人有他自己的节奏,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节奏,我们不可能超越这种节奏。我们办事时候也是如此,一定要掌握住这个节奏,控制好这个节奏。控制好节奏了,我们一切事儿办的比较顺心,如果说节奏一乱,乱如麻,一到办公室,这也需要做,那也需要做,子昨天事儿没有解决,今天又有新的事儿,就会一团糟,这个时候我们就非常头疼。一定要科学分析问题,哪些是根本的问题,哪些是重要的问题,合理设置生活计划,有选择的做一些事儿,设定生活目标,按照自己需要的层次,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来排列出一个次序来,这就是一个轻重缓急的价值次序。排好次序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解决。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去做,现在我只不过是把它提升到一种层面上来。轻重缓急体现出与效率的关系,效率是什么呢?效率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把握。归根到底就是对生命的把握,我们是在感悟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掌握自己的生命的节奏,使我们的生命不断得到一种提升,需要一种最高的价值。这就是轻重缓急。轻重缓急的判断就是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发展?轻重缓急目的是什么?不能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啊!我这段时间太累啊,我还是这样累,节奏非常高,结果可能把自己命送了,那未来还有什么意义,你远大的理想在哪里啊?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要面向未来,只能是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最后一个原则是公正,公正是事情处理上,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我们不仅在自己私人生活中生存,而且还在公共世界里生存。公共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很多事物必须公共世界中来解决,公正原则就是公共生活的游戏规则。它就是处理这种利益的,如何分配利益,我们只能按照这样一种原则来做。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性的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每个人都要参与政治的。参与政治就是要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避免不了要与别人合作、交往,在合作、交往的博弈过程当中,你必须得实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考虑每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伤害的最小化。我们不可能说绝对的公正,绝对的公平,现实世界不可能提供这样一种机制、原则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我们参与生活是不是靠我们算计啊,勾心斗角啊,耍心眼啊,是靠这些吗?欺骗行为,尤其是诈骗行为往往是一个大的世界之中去做。火车站广场可能有人骗钱,为什么呢?骗之后就走了,被骗的人走了,你想回去找他可能性比较小。尤其是外地人,从这儿上火车呢,上车之前上当受骗了,就会说“管他呢,就那几个钱!”谁也不会跟他较真。像一个单位,像几个哥们,这样一个圈子里面,为了继续合作,我不可能进行那样一种耍心眼。如果说我耍心眼,感情用事,恐怕我们合作不成了,散伙了。因此我们必须理性来考虑问题,理性的来考虑问题,来客观参与这样一种公共生活。这种公共生活就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交互原则,就是多个主体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多个人相互交往。有一个火锅,就叫“我和你”,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我和你去吃这个火锅时候,你想一想,我们一般的要求谁去吃这个火锅?是不是和非常厌恶的人去吃啊,显然不是,当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尤其是两个人吃饭时候,都是我既承认他是一个独立主体,我是一个独立主体,我们相互交互,不仅如此,我们形成了一个小团队,一个小组织。我们在这个组织中我们拥有共同的利益,我们是亲密的,这样可能会去做这个事儿,因此我在这个世界都要面对他人,这个他人就是一个我不可忽视的主体。我们的交往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的交往,换句话说是两个平等的人的交往。在这个利益分配时候,我都不能完全看我自己,我应该注意他人。公正原则克制自然主义,在公共生活中呢,你能够安全自己情感,谁离我近,就对谁好。安排工作时候,他是我儿子,他是我侄子,就把他们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是这样吗?一定要克制自然主义,它就是靠压制私人的情感和欲望来解决一些公众的问题。压制情感就需要去情感,去自然性,要没有差别,不分等级,克制自己的私人情感和利益的束缚,也不要考虑远近亲疏,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考虑远近亲疏。在这个时候,我不可能划圈圈,我我为中心划一个圈,圈越大离我越远。等人已经进单位了,别人才知道,那是他侄子,那是他妻子娘家侄子,都非常近。实际上我们不能去做这些。
还有上下级关系,敬酒时候都是敬领导,现在场合一敬酒就是敬领导,在其他人面前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这个就是说把情感的因素放在最重要了,没有考虑到我们在公共场合世界里,应该怎样对待的问题。我不能否认现在这种文化是不合理的,我不能完全否定,但是我们一定要否定狭隘意义上的远近亲疏。
公正原则的实质,部分亲疏一视同仁。我们不能受利益驱使,一定要客观公正对待事物。有一个人叫葛德文,他说了,“正义的原则,引用一句名言来说,就是一视同仁”。马克思也强调,不分亲疏,大多数公民在公共利益上大都一样。比如说到了马路上,是你开这个车走这个路,是我应该走边上的路吗?都一样啊,是一视同仁的,不是说你有特权!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时候,眼中只能是无差别的个体,不分那么多亲戚朋友之类的,大家都一样,就是说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个人,不分张三李四,他就是一个人。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分配时候,比如说切西瓜,如果说这个西瓜能切10份,正好有十个人吃,怎么办,怎么切呢?你切时候要保证西瓜每一块大小是一样的,当然了,这也是相对。如果不考虑这个西瓜是谁拿的,如果你很理性,也很较真,你最后那一块也不能比别人大,也不能有私心,所以只能把自己看成一个一般的人。无差别很重要。
公正原则实际上以社会关系为对象,不是以人为对象。人可能是某某某,但是不能考虑这个,只能把他抽象成一个个体,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你是我的亲戚,你是我的老乡,你给我送东西了,我就招呼你,不能这样,只能是就事论事。这个事儿适合谁干,比如说咱们选一个医院主刀主任,由他操这个刀时候,选择谁呢?只能选择技术水平最高的人,不能选择你最亲近的人。因此,自己要做一下这样的调整。当关系比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更重要,事情就在那儿摆着呢,不能凭想象来做,只能是根据客观事实来对待事情。马克思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就不多说了。
正义是考虑关系正当不正当,关系正当就是正义,关系不正当,那就不是正义。理性人,我们处理问题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人,直接面对事情本身的人,而不是头脑中不能夹杂着亲情、友情、血缘等等观念。我们做事时候只能面对事情本身,做一个公正的人。这个时候,你只有面对事情本身时候,你才能是科学、客观、公正的。正义更是事物间恰当关系的正确判断。这是孟德斯鸠说的话,“无论谁来考虑这个问题都一样,始终如一”。
公正原则也可以塑造权威,只要你公正了,权威就塑造出来了。你权利的来源也就具有合法性了。咱们可以看看公正权力需要论证,你来自哪个地方,是否有根基,需要论证。暴力、强权是不是最终的一个基础呢?你有刀,我也有刀,你有枪,我可能也有枪,是不是谁有暴力谁就到当权呢?毛主席以前提出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在特殊时期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如果执政之后还完全靠枪杆子,是不是行呢?这就是一个问题,暴力总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可能完全依靠暴力,公正才是权力强大的真正条件。
(PPT)公正为为政的准绳,因为实施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折,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
但丁,“一旦正义成为尘世的最大威力,世界就有最良好的秩序”。生活世界秩序的建构,只能靠公正。这里面涉及到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问题,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
公正是所付与所得的相称性。就是你付出的东西与所得的东西实际上是一致的,具有一致性。袁贵仁老师现在是教育部部长了,他是纯粹搞哲学的,这也是搞哲学从政的比较高的一个职位了。
权利与义务的正当性结构,(PPT)在逻辑上,义务先于权利,只有义务才能保证权利的正当性。权利与义务的正当关系是什么呢?赵老师说了,P所承诺的义务PQ在先,而蕴含着权利PR。意思就是你应该承担义务,承诺了义务就可以享受一定权利。因此,又蕴含他人Q尊重PR的义务。就是说我只有承诺了我的义务,享受了权利,别人才能尊重我的权利。
公正原则经得住普遍的模仿。这个普遍模仿也是赵老师提出的思路,一个东西公共世界推行出去了,它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也学着来,结果就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说以牙还牙,那就坏了,如果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那就可以了。因此,公正原则是可以普遍模仿的,大家都这么做,那就是合理的,不这样做,反而是不合理的。
(PPT)公正原则确保权利游戏的持续博弈。
(PPT)公正原则也是塑造社会公德的基础。社会公德非常重要,现在咱们社会公德存在很大问题,咱们在倡导所谓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用八荣八耻来解决问题,但是公正是最基本的。
(PPT) 爱尔维修说,“唯有公正几乎包括一切美德”。
(PPT)破坏公正将会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就会出现恶势力,不得不控制。脱离了法律或者制度,脱离了公正,这个恶势力可能会非常大,控制不了,导致整个社会秩序动乱。正义也取决于江湖义气,但是正义跟江湖义气不一样,江湖义气只是忠于朋友,忠于个别人,忠于拜把子弟兄,正义是无条件服从公共利益的,是要对所有的人负责的,我们现在社会就应该坚持正义,排斥、否定江湖义气。
这是我讲的主要内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大家成为生活的主人了,我们就可以自由的创造我们的生活了。如何成为生活的主人了,我们也不会干涉别人生活,我们也能够建构更好的生活世界。
今天讲座到此结束。
我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感悟,我讲的对错的问题,希望大家多支持、多交流、多沟通,一开始我在上面留的有电话,有邮箱,哪些讲的不到的地方,大家可以多交流,我的理论也不成体系。谢谢大家!希望没有耽误、浪费您的时间。
主持人:我们今天讲座到这里结束了,有问题可以上来问一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