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精选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与立志教育


发布:2011-12-06   作者:   查看: 14172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与立志教育

主讲人:罗家湘

  间:20111016

  点:河南省图书馆研议厅

     罗家湘,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首先欢迎大家在星期天来到我们河南省图书馆的豫图讲坛豫图讲坛是由河南省图书馆举办,为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面向大众的一个长年性公益讲座。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的主讲老师的是郑州大学的文学院教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文学的博士和博士后——罗家湘老师。今天罗老师为我们讲解的是中国古代成年礼仪与立志教育。成年礼是世界各个民族的通礼,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培养,增强年轻人对群组的认同意识和责任意识。中国古代的传统成人礼是什么样的,对我们一个人成长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呢?下面让我们细心聆听罗老师的演讲,跟随他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成年礼。

    罗家湘: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上午好。我讲的这个题目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与立志教育,这个讲座是分四个部分,第一个,是为什么要讲成年礼?第二个,成年礼是什么样的一种礼仪?第三个,如何来举行成年礼仪?第四个,中国古代具体的成年礼的礼辞。我们找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下面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讲成年礼?我们分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就是由于很多人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使我们觉得成年礼显得非常的重要。第二个就是成年的社会意义。社会上不愿意履行成年人的社会责任的有很多种,我们说两种。第一种就是啃老族现象的存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下面是网上搜集的对啃老现象的一些描述,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是一点社会责任没有。虽然他的身体长大了,但是他的心智还是一种幼儿的心智,还要依靠父母来养活他。这样的啃老族有各种类型,有空想型的、自卑型的、自闭型的、溺爱型的,还有的是装嫩。这个有不同看法,有的是从正面来看它,比如说要染发,要扮嫩。有人说这是追求上进、保持童心、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幽默感。这当然可以这样来说,但是我们换一面来看,实际上拒绝长大也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成年是带着自立、责任、尊严、地位、权利、荣誉、使命。一个成年人他拒绝长大,实际上就是拒绝这样的一些责任,而我们的社会是靠成年人来支撑的,缺乏了具有责任感的成年人,这个社会就很难发展的很好的。我们讲成年礼实际上主要是要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下面我们说第二个,成年礼究竟是什么?分三个方面:成年礼的含义、成年礼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冠礼。首先说成年礼的含义,成年礼又称为成丁礼、成人礼,或叫入社式。恩格斯曾经对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列出了一个发展的心理,有血缘家庭、对偶家庭,还有我们今天一夫一妻的家庭各种各样的。其中,在血缘家庭与对偶家庭,有一个普那路亚家庭阶段。血缘家庭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是一个乱交的、不分男女老幼的、不分自己的亲族这样一个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是不是存在,现在有疑问,因为连动物也不是乱交的,所以今天有不同的看法。另外的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确实有很多证据,证明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婚姻阶段。普那路亚家庭是同夫的女子在一起过日子,在一起生活,或者是同妻的男人们在一起过日子。这种家庭阶段实际上在中国解放前都还有这样的一个遗迹,比如说在云南怒江地区,解放初期时候,我的老师到过那个地方,他说当地有一种公房,男子成年了,进他们的男子公房,女子成年了,进他们的女子公房,这是一个成年人的组织,成年男子的组织,成年女子的组织。平常这些男子住在一起,或者这些女子住在一起,但是他们相互之间有交往,实际上是形成一种婚姻集团,就是普那路亚婚姻。

    还有对偶婚,在我们摩梭族还有这样一种遗迹。一个女子成年以后,她在自己家里面接待她的男朋友,这个男朋友不是固定的,可以接待很多人。有的女子找到了自己的一个主夫,主要接待这一个男子,但是同时她也不拒绝其他的男子,我们把这种称为对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家庭有这样一种遗迹的存在。这个时期,在氏族之间成年男女有自己的这样一个活动的集团,他们的活动地点就是他们的公房,或者叫做公社。一个年轻人长大了,要进入一个成年集团,这是要举行仪式的,这个仪式就是成年礼。凡是通过仪式,进入了到这样一个社团的一个男子或者女子,他就取得了婚姻的资格,取得了参与氏族大事决策的资格。入社式就是成年礼,通过成年礼进入成人集团,这就意味着获得了一系列权利。杨宽先生在研究冠礼时候把这样的权利概括了几个方面,比如说通过了成年礼可以结婚,有婚姻权;第二个可以拿起武器来打仗;第三个,你可以参加祭祀,参与氏族大事的决断。

    原始的成年礼仪主要是体力的考验、性的允诺、身体的变形装饰等等,其中重点是肉体的,对人的身体的这样一种改造、一种训练。通过这样的一种改造训练,要让个人自觉的意识到你的社会地位变了,你再也不是小孩子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你已经具有了完全的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成年礼它的开端按照刚才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普那路亚婚姻阶段,也就是氏族时代,氏族时代有了这种成年礼。氏族是用各种方法来测试成年男女的体质、技能,以确定他能否成为氏族的正式成员。如果说通不过,这个孩子就丧失了成人的权利,无法结婚,无法融入到这个正常的男人或者女人集团里面去,不能参加战争、祭祀,他会感觉到非常的孤立难受。

    到了国家建立以后,这个成年礼是被继承下来了。中国的国家建立是在夏代,夏商周时代这是贵族社会,延续了古代的氏族时代的那种成年礼的传统。这时候,它被称为冠礼。实际上就是在夏商周都有它们的冠礼,委貌、章甫、毋追就是他们当时戴的帽子的称呼,不同时代冠礼有不同称呼的。历史上有记载的这样得冠礼是非常多的,我们这儿举六个例子,这样的记载是比较典型的。周成王的、鲁襄公的、赵文子的、周召公的、汉昭帝的、汉和帝的,他们的冠礼和礼辞就被记载下来了。

    到了唐宋以后这种冠礼出了一些麻烦,唐朝时代冠礼久为废阙自今以後,并行冠义,责以成人之道,使知负荷之难。就是让成年人有这种社会责任感,通过成年礼来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宋代时候,这种冠礼举行的就比较频繁了,当时的文人们纷纷参与了冠礼中的这样的一些礼辞的制作,像苏轼、黄庭坚就写过字、辞,把这个字加以解说,写一段祝贺的话。

    清代以后,出现了冠礼久废,虽士大夫家鲜有行者。就是在我们这个国家,越是到后期,冠礼看起来越是势微,越是不被重视了。但是这样一个现象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理解,就是我们后来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了,这种冠礼被其他的仪式所取代了。虽然没有举行这样的冠礼,但实际上社会生活之中有很多事件来加强我们的年轻人他的成年意识。比如说我们的这种高考,还有古代的科举,这样的事件年轻人参加了以后,他的感觉就完全变了。就在今天来说,参加完高考的孩子,实际上他的那种自我意识就非常的强烈,他和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在心理上是有区别的。那可以说高考实际上就相当于古代的冠礼,它起到了古代冠礼的作用。

    成年礼是世界性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在举行成年礼。我们这儿列了五大洲的一些例子,欧洲举办的最好的是法国,法国的女孩子成年时候要举行盛大的舞会,来欢迎她的成年期的到来。这在每年11月份,在巴黎举行这样盛大的舞会。

    然后是韩国,这是我们亚洲的,韩国是1985年开始就有了他的成年日,每年5月的第三周。从1999年开始,韩国成年礼就比较隆重了,它成为了一种国家的仪式,把它标准化、固定化,有相间礼、三加礼、醮礼,以及成年宣言等程序。

    在日本,这个成年礼也是做的非常好,在1946年由高桥庄次郎提倡,1948年正式成为一个国家的规范,成为一个国家节日——成年节,在每年的115,到2000年调整为每年1月第二周的星期一。这一天是全国的假日,是非常隆重的日子,欢迎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到成年人的行列,开始成为社会的支柱。

    再一个是在非洲,坦桑尼亚有割礼;刚果有锉齿礼;在大洋洲有断齿礼,把门牙打掉;在秘鲁,美洲有跳崖礼,从8高的悬崖上跳下;在墨西哥有负重游水,带着石头游过海峡;在加拿大,印第安人用吞蜥蜴来检验孩子否成年。

    这一系列现象说明成年礼是一个世界性的礼仪,它都是要对这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进行一个检查。中国古代这个成年礼是以冠礼的形式来出现的,冠礼就是戴帽子。我们的这个冠礼有记载的是在夏朝就有了,《士冠礼·记》云: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成年之后的冠礼是指中国古代的成年礼,说他是成年礼是世界性的这个重大的礼仪。

    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发展的东西,我们指成年礼重在身体的改造,像把牙打掉,甚至有的是在这样的嘴唇上穿孔,鼻子、耳朵上穿孔,有的是纹身,总之来说是改造身体、雕琢身体,这是很痛苦。这是早期成年礼,最主要是体现在对身体一种加工和改造。但是到了冠礼这个时期,它是象征性的,它不是作用力你的肉体,而是给你一些装饰,把你头上这个头发样式变一下,给你戴一个帽子,表示你成年了。象征性加强了,身体的摧残减弱了。从历史发展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标志。

    古人加冠一般是在二十岁,在古书之中反复的在说这个问题,什么年纪来加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内则》称二十而冠。《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这个冠礼是二十岁是古代的通说,普遍情况。具体的冠礼有的比较早,有的稍晚,最早的是十二岁,《五经异义》云:自夏殷天子皆十二而冠。《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鲁襄公满十二岁就举行了冠礼。这是十二而冠,有十五岁加冠的,《逸周书》所载太子晋冠礼在十五岁时。因为太子晋死的比较早,他十七岁就死了,但是按照史书的记载,他的后代姓王。这个王姓往前追,可以追到这个太子晋。他17岁就死了,还留下了后代,那么他肯定是在17岁之前结婚了。按照古代的规矩,没有举行过冠礼,就没有婚姻的资格,必须先有冠礼。太子晋这一篇就是记载的举行冠礼的一种仪式,他是十五岁举行的冠礼。《国语·晋语六》记载趙文子冠,这个赵文子就是我们说的赵氏孤儿。他举行冠礼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74年,而他的出生是在公元前591年,这年他十七岁。还有就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秦国的国君,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他们举行冠礼都是在二十二岁。这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就要说为什么二十二是通说,为什么有的早,有的晚一点?司马光有一本书,《司马氏书仪·冠仪》: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仪之放,然后冠之。用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一种礼仪,用西方的话来说是人生礼仪里面当中的一个通过礼仪,这是西方人研究礼仪一个通名。它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按照古代的成年礼的程序来说,它可以说是长的,可以三个月、三年、几年时间,它不是说一个时刻就把这个成年礼弄完了,而是一个时段,这个时段有的是比较长的。按照司马光的说法,从十二岁到二十岁这八年时间都可以算作是一个成年礼举行的时段,在这个时段都是属于检验这个孩子是否已经达到成年标准,属于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为什么从十二开始呢?中国古代的一个干支,一个时间的信仰,中国古代以干支来纪年,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里,我们所说的木星是十二年绕地球一圈,月亮十二个月绕地球一周,这个十二是一个自然时间非常重要的数字,这个十二用我们地支来表现,子、丑、寅、卯……它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一旦经过十二年,时间就会进入一个轮回。木星转了一圈十年,然后它又回到起点,再重新开始。我们今天知道不是12年,是11年多,古人观察不像我们今天这么细,所以他们认为是十二年。十二年自然时间就会进入一个这样的比较大的循环,因为最小的是一天,太阳走了一圈,一个月月亮走了一圈。木星走这一圈,在古人看来是很神圣的一个数字。一个人你活过了十二年,你的生命就差不多完成了一个周期,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成人了,这应该是十二岁可以加冠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因为自然时间的木星已经走了一圈了,人的生命也差不多就是一轮了,这是从十二来说。

    从十五来说,这与人的身体发育有关的。古人认为男子十六岁身体就发育成熟了,女子在十四岁身体就发育成熟了,也就是你的第二性征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生孩子了,这就是性成熟。性成熟需要婚姻,婚姻先要检验你是否有婚姻的资格,这就是成年礼。古代取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年份,男子十六,女子十四,这就是十五。冠而生子,礼也。这就是十五岁加冠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身体的成熟,他可以造人了,所以说选定一个时间来给他举行冠礼。这是十五岁。

    二十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十五强调身体的成熟,二十岁强调的是心智的成熟。古代人早期时候非常重视身体的,我们看到古诗有很多写成年男女,写长大的人,他强调的是他身体的特征。首先就是她的硕大、丰满,这就是美人,这就是理想的配偶。这是从婚姻对象的选择来说。实际上我们从成年礼来说,一个成年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硕人,应该是一个长大了的、身体的外形硕大、丰满的人。《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就是说这是一个理想的配偶!硕人也可以指美女,《卫风·考盘》,考盘是指建成的木屋,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建成的新房,在水边建成了新房,在这个房子里面住着一个成年的女子——硕人。硕人之薖(),硕人之轴,这些都是指这个女子身体长大了,宽厚、抽条了,可以为人妻了、为人母了。《卫风·硕人》就是写新娘,齐国嫁过来的女子,她非常的漂亮,是一个美丽的新娘。《唐风·椒聊》也是写一个女子,硕大无朋指长的非常的丰满。《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硕大且俨。这都是指女孩子的长的非常的丰满。这就是古代的美人,也就是理想的配偶。我们也可以说通过成年礼检验的人,他的身体符合了成年人的这种特征,已经是性成熟了,长大了的男女才能获得婚姻的资格。

    其次还用了一个展,写成年男女都是很抻展,很体面。这是一个方言词汇,四川人说一个很体面时候说这个娃长的很抻展展矣君子,实劳我心。长的漂漂亮亮的,体体面面的。还用展表示美女的,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这是讽刺这个女子,说她是一个国家的美女,但是整体上她是展如之人,就是长的很抻展,长出美女的架子来了。我们说今天这样的模特,我们喜欢说她是衣架子,身体长开的人,古代称为展,身体已经展开,有了一个衣架子,穿衣服的这样一个骨头架子。这是古人所说的美女、美男。同时,在这些诗里面主要写的是他们已经是具有婚姻的资格了,是理想的婚配对象了。而我们说要结婚首先就要通过冠礼,他们也都是通过了这样的加冠礼。作为女子来说,通过了几礼。这是身体上具有丰满、抻展这样的特征。

    我们更重视的是冠礼检验人的心智的成熟这个方面,也就是智的确立的方面。为什么二十而冠成为古代的通礼?因为二十岁是古代人心智成熟的年纪。十二岁、十五岁,我们都说是小孩子。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来说,你再称他为小孩子他就不高兴了,他就该说我是大人了。主要的是这个时候不仅它的身体成熟了,更重要他的心理、心智已经成熟了。这个成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有了自己的志,志的确立。而心智成熟、身体成熟再加冠,就能够确实检验出这一个人是否能够付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说到这样一个志向,这个志,咱们来说一下,在《说文解字》里面为:意也。从心。闻一多分析这个字从止从心。它的本意是停止在心上,然后用文献来检验,说这个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就是记忆,第二个记录,第三个怀抱。我们从这个志本身造字来说,志就是人的心中的念想,就是心中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就支配了他的行动、他的言论。记录是就传达的方式而言,把这样一个念想怎么传达出来?怀抱、志意是就目标而言的。志就是心中一种念想,这种念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就是志的目标项,志总是指向一个目标,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我们通常说这就是他的理想、志向、远景、抱负,这个叫他的志。这是我们今天的接受一个普遍的一个含义。志就是一种目标,有了志就是有的目标。但是仅仅是停止在这个目标项上每一个小孩子都说我可以有志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在言志,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老师,我要当警察什么什么的,他会说很多,那是志吗?实际上那是小孩子说着玩呢,真正的志还有另外一些内容。

    第二个是现实项。当时必须从哪儿出发,必须干什么。通常这个要有一个主见,要有主意,要有决断,要找到干这个事情的动机,这就是志的现实项。必须有这一项,这个人才真正有了志。小孩儿一会儿变了一个主意,那不叫志,那叫说着玩。真正的志必须有主见、有主意、有决断。

    另外还有一个志的过程项。就是从现实到目标,你如何来实现目标,这其中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要求人的意,要求人有一种素质,必须要有一种意志、一种定义,要有坚韧,要有恒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你的志。

    这是从一个完整的这样一个志来讲,至少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不同的称呼实际上从志的不同的方面来说的。在我们的思想史上诞生了很多的理论,每一种理论实际上都是一种志,志的描述。像儒家,他有自己的志,它的目标就是一种大同社会,这是他最终的一个追求。现实的出发点就是它的情与爱,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仁爱。它的过程就是,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过程叫集义。这是儒家它所说的这样一个志,立志、求志、答志,这是儒家反复讲的。

    道家也有,在《老子》里面说,追求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不受打扰。现实的出发点就是自然,不能有人为的东西,自自然然的。而它的过程在于集虚。集虚就是庄子的概念,就是什么也不想,完全顺着自然的过程的发展。

   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现实的出发点是追逐利益。它的过程在于耕战,通过耕战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佛教的目标是极乐世界。现实的出发点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空幻。世界是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是假的、虚幻的,要把它看破。这是当下必须要做的。它的过程在于戒、定、慧。通过持守戒律来看破,来拒绝物质世界的诱惑。定就是禅定,就是保持心理的空静。慧就是学习佛法,学习佛教的理论,明白世界本来的状态,就是空,这样你就能够达到极乐世界。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想,实际上是不同的志,志不一样。

    我们这里说的立志或者说冠礼的立志主要是儒家的志,要融入到社会之中。儒家认为人在十五岁时间已经懂事了,已经是成童了,这时候可以对他进行志的教育。在古人教育手段就是入大学,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这就是正式开始志的教育了。

    我们今天的这样成年礼,大家一般认为是18岁可以认定为成人。为什么是十八岁呢?因为十八岁的孩子基本上大学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这是十二年,加上六岁入小学,加上这么一些总共十八岁。我们今天一般来说,十八岁可以去获得成人的资格,可以有成年礼仪,可以入大学。古代也是,十五岁就可以了。这个大学是一个学习大义,履行大节的地方,也就是古人也有把入学作为了训练一个人成年的这样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他们入大学也相当于举行一个成年礼,进入到成年礼的阶段,相当于举行了成年礼。

    儒家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说就是一种言志的教育,一种成人教育。像我们读《论语》,你读到的很多都是孔子和学生在那儿言志,像他教要志于仁志于道各言尔志。《韩诗外传》来记载他们在戎山言志。这些都是说儒家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意对人的志向的培养,也就是一种成人教育。儒家的诗教,实际上也是一种言志教育,我们知道它强调的是人的身体的丰满、抻展。实际上还有心智方面,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些主要在于一个人知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像兴观群怨是人获得美的熏陶感染;事父事君是培养他处事从政的能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这就是一个人怎么达到成年,它要包括的几个方面:社会能力,欣赏美的能力,对自然的认识能力。这是必须要加强的。

    孔子重视通过诗来培养学生的这样的一个志,他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是思无邪,这本来是《诗经》里面的一句诗,用来概括整个诗歌的主旨,实际上就是强调了《诗经》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一个孩子树立起一种无限的志向,成为一个社会的合格的成员。

    这是第二个,我们把这个成年礼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概括,身体的训练和心智的训练。

    如何进行成年礼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就是它的仪式的过程,有十八个环节,要说各种各样话,有各种礼辞。现在我们从各种环节、仪式开始。冠礼是属于五礼中的嘉礼,古人说礼分为五类。嘉礼最重要的就是冠礼、婚礼。冠礼被古人称为礼之始,礼是从加冠开始的。实际上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之后我们就知道,小孩子一出生就要举行各种礼仪,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一个洗三。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和自己的家人见面了,要举行礼仪。满月礼,满月礼实际上是古代取名字的礼。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是充满了礼仪的。一生下来就要通过礼仪把你接纳为社会的成员,如果说没有通过这个礼仪,比如说孩子生下来了,还没有洗三,在这三天你可以把这个孩子丢掉。古代有一种孩子一生下来要丢掉的杀首子,长子生下来把他丢掉的这样一种礼仪。为什么要这样呢?从这样的一个人生的过程来说,他是在三天之前还没有被社会所接纳,他还是一个自然的产物,那就和外面我们的动物是一样的,我们杀动物,我们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对这个小孩子,杀了他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就是心理上没有什么负罪感。杀首子礼和古代另外一个大事联合在一起的?要报答对你有所帮助、有所恩赐的这样一些神明。就像种庄稼,我们有一个尝新礼,要把你种出来的第一桶庄稼献给神明,感谢他让你风调雨顺,获得了丰收,认为这样年年可以风调雨顺,都获得丰收。相应的生孩子和种庄稼是一个道理,生下来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谁给你生的,不是你们两口子弄出来的,是神明给你的。你们生出来第一个孩子就要让神尝尝新,要献给神。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西方也是如此。我们读《圣经》,《圣经》里面也有,上帝把他的信徒做交代,要他把长子献给上帝。这个人居然真正的去做了,跑到山顶要把这个孩子杀掉献给上帝,后来上帝用羊羔把这个孩子代替了。中国人古代曾经流行杀首子的礼,只要把这个小孩子献给神明,以后你就可以生很多的小孩子。这就可以看出,人生必须进入到这个礼仪阶段,才能得到成长,才能被社会所接纳。

    人一生下来,从洗三开始,你就是社会的人了,你就在礼仪的包裹之中被社会接纳了。我们为什么要说冠礼是礼之始呢?我们一开始就是通过礼仪来获得社会承认,这是相矛盾的啊!实际上你要把整个人生展开来看,冠礼却是人生之始。我们刚刚出生就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礼,可是你知道吗?你一点意识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你就是被别人摆弄的一小团的肉而已,你有清醒的意识,你参与其中,这个礼你明确的意识到,它是赋予了你什么东西,这个只有冠礼。在这之前的礼都是被动的参与的,你心里面是不清楚的。只有到了冠礼,你作为一个单独的人,才有清醒的意识,从这一天开始,我就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了,我就是一个有了自觉意识的人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人生礼仪的开始,是我们有活出自己风采的开始,以前是传统施加在我们身上的一种影响,但是从今天开始,是我个人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了,所以它是礼之始。

    在礼之八纲,在各种说法里面冠礼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强调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冠礼《仪礼》有专门的记载,它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礼》,它里面十七篇,它涉及到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它分了三个阶段,十八个环节,研究这个《仪礼》,研究冠礼著名的学者在历史上有郑玄、刘向、贾公彦、秦蕙田、黄以周、江绍原、杨宽,包括我们郑州大学刚刚去世的杨天宇先生,还有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这是研究礼比较有名的一些学者。再一个是我们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有一个姓戴的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先秦冠礼研究。

    冠礼有这样三个阶段,十八个环节,首先有一个准备阶段,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在哪一天举行冠礼。决定好了,邀请宾客参与这个孩子的冠礼。邀请完了以后,要在这个邀请的各位宾客里面找到一个主宾来主持这个孩子的冠礼仪式。这是在冠礼仪式三天前才占卜的,占卜好以后,然后去邀请主宾,得到别人的同意。然后在冠礼之前要占卜,确定具体的时刻,就是几点几分。这个时刻确定之后通知众宾,在冠礼前一天晚上就要把各种各样的举行冠礼用的这些器物布置好。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举行冠礼了。首先是主人这一方就位,家里的长辈和亲戚站在位置上,接着是迎接宾客,然后给这个加冠的孩子专门设一个席位。然后加三次冠,第一次是缁布冠,是黑色的布包头,然后再戴帽子。这个加冠有各种环节,比如有梳头,先把头梳好,梳好盘起来上面盖一块布,布盖好之后加簪子。主宾上来把这个布端正好,然后给他说祝福的话,说完以后给他戴帽子,戴好帽子以后这个孩子到旁边去,穿上和帽子相配的礼服。这个是第一个加冠。

    加冠之后休息一下,进行第二次加冠,加皮弁。重新梳头、加冠、更衣。之后休息一下再进行第三次加冠,加爵弁。这个弁是帽子上面有一个小木板,木板是用一块布包起来的。包木板的这块布是成红色的,红中带黑,像鸟雀的羽毛。这和前面的缁布冠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参与祭祀使用的;皮弁主要是打仗时候用的,因为带这个皮帽很方便;缁布冠这是成年人随时都要穿着的一种常服,就是各种礼仪场合穿着缁布冠,穿着礼服出现都没有问题。其他两种是有要求的,战争场合和祭祀的场合才穿的。

    这是冠礼的主要内容,就是这六个方面。

    第三阶段,冠后。冠后是要宾醴冠者,要给他献酒,把他当成年人看待。以前小孩子没有上桌子的资格,今天他戴上了这样的帽子,人们就要把他当成年人来对待,要给他敬酒。醴就是今天的甜白酒。再然后是小孩子穿着衣服拜见他的母亲,拜完他母亲之后要正宾给他取字,这是古代的冠礼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小孩子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他要讲话了,在大庭广众之中来陈述自己的志向,这就是在正宾取字,陈述志向。冠者拜其他的亲人,然后是拜君主,拜一些大夫等有地位的人。主人要设置酒水招待各位宾客享用,吃完饭,喝完酒之后还要送这些宾客礼物,把他们送走,这样冠礼就算完成了。

    我们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一个环节里面,对于志向的一种强调。古时候的冠礼是有很多的言辞的,这些言词差不多都是诗歌的形式,是诗歌来言志,来检验成年的方式。这是冠礼的特色。对这个孩子来说,礼志就是要寻求生活的目标与意义。儒家观念之中,生活的意义不在上帝,也在个体,也是存在与群体生活之中。一个成年人就是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其他的人、与社会群体、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是包括天地自然联系起来。你不仅代表个人说话,还要代表家庭来发言,代表这样一个社群来发言,代表国家、民族来发言,最后是为整个天地来发言。我们今天来说是环保了,搞环保的这些人就是代表天地发言。这是儒家强调的一种理解。

    成年的标志就是心智的成熟,在规划个体生活时候能够自觉的遵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这是立志的最低的要求,就是不给社会找麻烦。能够主动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前进和自然演化的洪流中。这就是伟大的志向,用个人生命的力量来推进社会的前进,来使自然的这种运转更加和谐,这当然就是伟大的一种志向。

    下来说这个冠辞,古代的冠辞主要是诗的形式,主要有八首。第一类是祝辞,加缁布冠时候要祝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就是加冠之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就是要我们说小孩子也有各种想法,但是那种比较幼稚,那个和成年人是有区别的。今天给你戴帽子,你就是成年人再不是小孩子,小孩子的想法是瞎想,要抛开,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要树立你的德行了,最后是祝长寿。古代的祝长寿是一个最常用的一个祝福话语,相当于今天我们问吃了吗。小姑娘要结婚了,这个时候要铸造很多青铜器,这上面一般都不提她的丈夫,但是有一个地方少不了,一般都祝这个小姑娘长寿。十几岁的孩子,父母在给她铸造嫁妆时候,上面都是让她要活的长寿。这个小孩子刚刚成年,但是已经开始要祝他长寿。一个是改变小时候的那种没有定性的那种生活,要拟定志向;再一个是要祝他长寿。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还是要祝他高寿。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这都是让他心性稳定下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其次是喝甜酒时候,这个主宾要端给他一杯酒,今天你喝了这杯酒和我们一样,是成年人了。这个时候要给他一个祝辞,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甘醴惟厚,嘉荐令芳。就是说献的酒好,献的这些食品也是好的,点心也是好的。现在拿着这些东西来祭祀鬼神,以定尔祥,就是和鬼神签订契约了,鬼神接受了你的献祭,它就会赋予你成年人这样一种责任和义务。和你签订契约之后,从此以后保佑你,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还是要长寿。

    再一个是醮辞,它本来的含义是用水果、蔬菜来祭祀鬼神,这个叫醮。道教里面有一个仪式叫打醮,就是在蔬菜、水果来祭神。醮辞就是说在祭神时候要说的话。(PPT)这三首不一定有,如果有的话,始加用第一首醮辞,第二次加皮弁用第二首,第三次爵弁用第三首。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这是对他德性的要求,希望这个孩子能够从此以后注意修德,然后承受这样的一种鬼神的扶佑。

    最后是取字,主宾要给小孩子取一个字,从此以后代表他有一个新的生命。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有一个传统,一个生命阶段必然有一个新的名字作为你这个阶段的称呼,小孩子阶段有一个小名,到你长大成人了,给你取一个字,到你死了会给你一个谥号,不同的名字赋予你不同的生命。这个时候取字实际上给你一种新的生命,字词就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祝贺这个孩子有了一个新的生命的状态。

    这八首冠辞有五层含义和三大功能。总体说就是典礼中的言志内容,第一层意思是改换服饰,你成年了要换新衣服。第二个,督促这个孩子定志成德。今天你要有长远的人生的计划,有长远的打算,再也不能三天两头变。第三个,祝愿长寿多福。第四,祭祀神灵,宴飨亲朋。让让天地神明、亲戚朋友作为我今天大喜的一个见证、一个监督。第五,改换名字,作为成年的标志。这是五层意义。从功能上来说三大功能。第一层含义和第五层含义讲的是仪式的标志,改换衣服,改换名字,从食物、衣服和观念、名字两个层面对这个新人进行了确认,他就是一个成年人了,和以前不一样。第四层讲的是仪式的告知功能。就是告知鬼神,告知亲朋,这是一个张大了的孩子,以后要用成年人的礼仪来和他交往了。第二和第三这两层讲仪式的规范功能,从现实和未来两个层面要求新人。这是冠辞有五层意思和三大功能。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这个成年礼。

    意思有很多,我们举这三个,从其中概括一个古代的礼辞变化的过程。阅读先秦两汉的文学,必须把握住先秦两汉时代是一个礼的时代,必须要了解这个礼的背景,才能读懂作品。这和我们后来作品不一样,像魏晋南北朝的作品,必须要了解那个时代非常注重人的门第,要了解这样的一个背景,你才能读懂当时人的作品。唐宋以后是文人的社会,他们文士通过科举考试,整个社会核心就是要培养文士,培养这样的进士。了解这个时候的背景,很多的诗文我们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几首冠辞都是举行冠礼产生的文献,我们分析它,就是看待古代的礼仪是如何和文学结合到一起的。

    第一个是周成王的冠词。周成王,他十三岁时候父亲去世了,去世以后他的叔父周公代理天子事务,等到周成王二十岁,就给他加冠,还政于成王,这是七年以后了。还政成王时候同时也是加冠时候,这个礼非常隆重,留下一系列的文献。这其中有冠辞,成王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这个祝词要怎么来祝,要达而勿多。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使能。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冠词,这是成王元年的秋天,在祖庙之中举行他的加冠礼,达到而勿多是技术要求,话语要少而精。其中的近与民,远于年,惠于财,亲贤使能,这是祝雍对成王提出的政治要求。一个是说近,对老百姓要爱;一个说远是寿命要长,联系起来就是仁者寿。爱民就会长寿,不爱民就会短命。色于时,抓紧时节。惠于财就是富有财产,合起来就是勤者获,你勤劳就会有收获,你懒惰就会饿死。第三个就是亲贤使能,就是治理国家要任官,任什么样的人当官呢?贤明之人,让他们处于官位,这就是合格的天子。前面是个人德性,最后面是天子的德性。这是对成王的一个简单,但是又是一个很到位的一个要求,把他作为一个天子来要求。

    再一个是《孔子家语·冠颂》载祝雍作冠颂,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命,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小孩子阶段和成年人阶段是不一样的,要继承祖先的这样一个事业。钦若昊命就是要接受天命。六合是式就是要做天下的榜样,就是鬼神都要以你为榜样,东西南北四方之人都要以你为榜样。你作为天子,一言一行别人都看着,不能轻举妄动。

    接下来是成王冠礼仪式上的告诫颂辞,《尚书》里面有一片叫《无逸》,《无逸》是周公所,也是在周成王冠礼仪式上,他是要告诫成王怎么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中学课本就开始选了,读《尚书》时候其他篇可能不读,这一篇大家往往都会接触到。

    周公在这个文献里面提到周代的三个贤王,提到了商代的三个贤王,提到文王等古代的先君,要求成王要效法这些贤明的贤君,勤政、听谏、察言,认为这样可以长寿,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短命。这个短命也举了商朝后期的三个君主,他们三个都是短命鬼。为什么短命呢?就是因为他们不听话、胡作非为,没有负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有意思的是,他反反复复要把这个说长寿。一个小孩子成年,他反反复复说你要怎么做怎么做就会长寿,这样一个说法的方式是很特殊的。但是,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冠礼中也是这么说的,都是带着寿考、眉寿、黄耇,可以看出周公时代和后来的士官礼的冠辞它们表述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说《无逸》是一片加冠礼仪上的歌辞。

    再一个《诗经》里面有好几篇,《诗经·周颂》中的《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四首诗,是用来演奏的乐歌。其中《敬之》是比较有意思的,它有十二句,六句一个段落。前面之群臣的告诫,后面是成王的答词。群臣告诫: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就是要恭敬的对待你的职位。说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它天天在看着我们。我们做的不好,天的惩罚马上就来了。成王的答词是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弼)時仔肩(重任),示我顯德行。简单的说就是说我非常的努力,要继承祖先的这样的事业,你们大家要辅弼我来承担重任,使我按照正确的道路来前进。显德性,就是作为一个天子,正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法,这需要大臣的帮助,教导他。这是成年礼仪上的一个答词。

    这是我们一个概括,父丧期间,国家有灾难的情况下,努力继承祖先的事业,完成祖先的一个建国大业。从这儿来说,在成王时期,我们看到的主要是长者在训诫成王。这其中长者的训诫占了主要部分,都是长篇大论,有很多人来给他说话。而这个小孩子的回答都是很简短的,很谦虚,都是要求大家来帮助他。这时候以长辈的训诫作为成年礼这样一个礼辞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说太子晋的成年礼,这就有变化了,这不是完全以长者的训诫为主了,小孩子的表现占据了主要地位。《逸周数·太子晋》,太子晋在十五岁时候,与晋国来的官员产生的对话。因为按照古代的冠礼的要求,加冠礼之后要去拜见国君,拜见这些大夫。太子晋本来是未来的太子,他地位很高,所以说不是他去拜见别人,而是人家来见他。这个时候主要来见是晋国两个很有才华的们一个是述相,他参加了太子晋的成年礼,和太子晋一番问答,失败了。述相是一个很著名的外交家,很擅长言辞,但是和太子晋一对话,发现答不上话,回去之后夸奖太子晋了不得。另一个是师旷,也是在国君身边参与决策的人物,他一听,我也去看看,他就来了。太子晋与师旷问答的一个记录,这个记录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在《逸周书》里面,按照汉书里面的记载,实际上是《师旷》这本书的其中一篇。师旷一共有六篇,就是师旷的活动记录,但是这个书现在已经不在了。今天有人专门研究太子晋,把《师旷》里面的一篇挖过来放在《逸周书》里面了。太子晋和师旷他们这样一番交谈是采用了一种游戏的形式,叫五称三穷,今天叫五打三胜。你提五个问题,我回答,我要是回答对了三个,就是六十分,我就及格了,你就要承认你的提问是不合格的。我提问你来回答,我提到三个问题你都没有回答出来,那我可以不问了,因为三个已经说明你完全彻底的失败了。这个就叫五称三穷,五称就是五个问题,三穷就是三次答案不出。参考这种游戏形式来言志是很特殊的。

    师旷第一个问题,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说我从晋国跑到洛阳来见你,是因为我听到我的述相说了你的一番言论,我就睡不着觉,专门来见你一面,这是表达对太子西晋得仰慕了。你刚刚举行冠礼,但是这番问答比我们这些几十岁的老头子还有水平。这一问有一些暗藏的玄机的,你要是回答的不对,他就不理你了,说明你没有水平。但是太子晋回答的很好。

    第二问,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如周,行不知劳。太子晋一回答,师旷马上赞扬,你太谦虚了,你虽然刚刚加冠,但是比古代的君子一点也不差,是非常有道德、有修养的这样一个人。这是第二个意思。太子晋赶紧做了一个回答,欢迎远方到来的人。第二问他回答对了。

    第三问,古之君子,其行可则,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这一问是检验他知识广播的程度,懂不懂这些问题。   

    第四个问题,宣办名命,异姓恶方,王侯君公,何以为尊,何以为上?这是检验他的抱负究竟是什么。太子晋本来就是未来的天子,他的抱负将来是做天下一人。

    第五问,温恭敦敏,方德不改,闻物□□,下学以起,尚登帝臣,乃参天子,自古谁?这个实际上有多种答案,但是这儿只能回答一个,但是最后太子晋回答对了。师旷提了五问,太子晋都回答出来了,他只能说我这个提问失败了,没有把你难住。接下来太子晋提问了,你考了我,我还要考你啊。

    第一问,大师何举足骤?因为他是瞎子,瞎子走路慢慢的,这个时候因为他听了太子晋回答的非常精妙,非常行动起来快了一些。为什么举足骤?这个问其实也有它的玄机,标准答案应该是好乐无荒,即听了太子晋的回答,自己非常快乐,以至于举足骤。师旷的回答是天寒,我在这儿跺跺脚,暖和暖和。这个就不对,因为他太着实了,有点不着调。

    第二问,何自南极,至于北极,绝境越国,弗愁道远?就是你来干啥?这个话在太极晋面前不好说,因为他是为了晋国的利益而来。他不能说我来看看你要是不行的话,我们就把这个田地占了,你要是厉害的话我们就缓缓再说。因为不好说,他就没有回答,就当失败了。

    第三个,太师亦善御之?就是说他会驾车吗?师旷是一个瞎子,你问他会驾车吗,那不是白问了吗?但是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你知道治理国家的这些道理吗?因为古代以驾车比喻治国是一个常见的说法。但是师旷或者不答,或者一答就答错了,所以三次回答都失败了。最后对自己说,我完全失败了。最后礼赞道: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对他加以赞扬,说我提了五个问题,你全部答出来了,你提了三个问题,我一个也没有回答正确。这是整个一个成年礼加冠结束以后,刚刚举行过冠的这个小孩子和有名望的大臣、大夫们的交流,也是一种检验,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成年了?这个检验发现他比这些成年人,比这些老谋深算的人还要厉害,所以说礼赞这个小孩子的水平太高了。

    下面我们说说《橘颂》,这是屈原20岁时候举行加冠礼,然后主宾给他取字,然后自己做应对,也就是他的答词。这是一首诗词,是传统冠词的形式,因为屈原创造了这样一个骚体诗,它要有语气词,一般六个字一句。但是《橘颂》是四字的,保持了和传统的加冠辞的一致性。我们可以肯定,它就是一首冠辞,就是屈原举行冠礼时候的答词。

    分为两端,第一段是借橘自道。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主要是用橘树来写自己生于楚国,长于楚国,为楚国服务一辈子。对楚国有一种衷心,像树长在大地上一样,他生长在楚国,永不改变自己对楚国的衷心。像橘树满树果实一样,他将来也要有所成就。

    第二部分,以橘树为友。原来那些弃尔幼志,屈原说我的幼志很明确了,嗟尔幼志,有以异兮,我小孩子时候志向就是固定的,我到今天成人了,我不是要抛弃我的幼志,而是要把我的幼志发扬光大、延续,因为我的幼志是为楚国服务一辈子。这和传统的楚辞有了一定的区别,说明屈原早熟了。在这样一个成年礼,只不过是对他原来的志向再一次的确认,他要为楚国服务一辈子,他要以橘树为榜样,秉德无私,要以伯夷为榜样。这就是三篇文章。

    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春秋后期的太子晋、战国时候的屈原,这三个人的加冠文献实际上体现了冠辞的一个发展变化。成年礼到冠礼是对身体的检验,从雕琢身体,对身体进行改造变为装饰,戴一个帽子就可以了,象征性强。对心智的检验从早期周成王听长辈的训诫为主,发展到后来的个人的才艺表演,像太子晋,他的五称三穷。屈原这样一个《橘颂》,是个人展示自己的才华,重视个人的能力和意志的强化。这是冠礼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说明的冠礼越到后期,越来越强调这个孩子的主动性,他主动的融入到这样一个社会中,主动的承担起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他的志向坚定,目标明确,做好了为这样的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这样一种心情,这种目标都很明确了。

    今天我们在讲座到这儿为止,接下来大家有什么问题,咱们可以由一个互动。

    (关于割礼的提问)

    罗家湘:实际上对于割礼,我个人也不是很清楚。割礼有男有女,男子是割包皮,女子是割阴蒂,在今天的非洲地区,有的部落还在实行割礼。谢谢这个提问。

    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也可以上来说。

    中国古代的冠礼到今天,从戴帽子来说我们都不习惯了,肯定不可能去复原、复活它,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仪式的意义是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它让一个人意识到他进入到一个新的生命的阶段,意识到他新的责任,融入到社会之中来,主动的融入到社会之中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关于这样的一种意义,是很有价值的,在我们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当然了,用什么方式来恢复它?我个人觉得,你说是不是一定要用这样的一些礼辞,然后举行各种仪式,那不一定。我个人感觉,参加过高考的孩子心性好象一下子就成熟起来了,长进一大截。这样的一种社会化的检查一个孩子的学识,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成年的转换,仍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只是说它有它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的考试主要注重外他的知识,而古代的冠礼非常强调人的心性、道德、人格,特别是这个孩子意识到他这样的一种社会责任,这个是考试检验不出来的,我们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弥补。今天18岁的孩子,让他有一个明确的意识,我已经长大了,我有了一种社会责任,这估计是我们今天讲成年礼当中比较有意义的一个地方。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演,也对大家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