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精选

辛亥革命在河南


发布:2011-12-05   作者:   查看: 15849

 

辛亥革命在河南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地处中原的河南革命党人和广大民众踊跃奋起,前赴后继与封建专制势力抗争,为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共和体制的确立,促进了河南近代化的历程,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一、辛亥革命前的河南社会

辛亥革命前,河南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微弱发展。在兴留学的新政时期,河南出现了一批主张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且成为中国同盟会最早的会员,这些为辛亥革命在河南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是,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内陆省份河南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河南革命党人力谋河南独立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微弱发展

河南是一个远离通商口岸的省份,省内新的生产方式是伴随外国资本的入侵而出现的。这种直接的入侵开始于甲午战争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掠夺矿权  18986,清政府批准了英商福公司与豫丰公司签订的《河南开矿制铁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合同》,六十年为期。1906年,福公司矿井正式出煤。英国人称焦作为“哲美森街”,视其为事实上的租界。福公司焦作煤矿成为英国在华投资和掠夺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

修建铁路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铁路建筑权的斗争。河南境内共有三条铁路线修成。卢汉铁路(1906年由正阳门到汉口全线通车,取名京汉铁路,河南境内550公里);汴洛铁路(1909年建成,全长183.78公里);道清铁路(1906年修建,自道口到清化镇全长150公里)。铁路的修筑是在丧失主权的前提下进行的,铁路的建成一方面打破了河南传统的封闭局面,另一方面也使河南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

商品倾销  铁路的修筑使帝国主义对河南的商品倾销与原料掠夺日益严重。各国商人纷纷在河南开设商号、洋行。以洋纱、洋布为最大宗。1906年洋纱行销量达数百万两,当时每亩土地粮产量价值仅为一两。煤油(美孚公司生产)、染料(德国的爱狸司)、卷烟(英美烟公司的哈德门、仙岛等)等;输出者大多是原料,如粮食、芝麻、花生、棉花等。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1913年英美烟公司进入河南邓县,免费提供烟种,鼓励农民种植烟叶,以每磅1元的高价回收。1914年入襄县,后来与山东潍坊、安徽凤阳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三大烟叶基地。

文化方面  1903年起美牧师李立生、施道格在鸡公山风景区购地建房.以后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商人蜂拥而至,在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建房。“桃园真有新天地,十里风飘九国旗”。在信阳人民的强烈要求下,1907年清政府与外人交涉收回。根据《鸡公山租屋避暑章程》,划出923亩土地作为外人避暑之用,使景区成为变相的租界。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封建的闭关的状态被打破后,解体的过程就开始了。

二十世纪初河南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农作物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大批农副产品运往外地,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小麦、芝麻、黄豆等)经济作物、技术农作物生产发展;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全省棉花产量产值数百万两,芝麻全省620万亩,为全国第一,其中汝南一县达80万亩;粮食生产受排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商业性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如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

辛亥革命前,河南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招股集资开办工矿企业,到辛亥革命前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包括煤矿4家、面粉制造2家、火柴2家、纱厂1家、榨油1家、瓷器1家、电灯1家。其中最早的是禹县三峰煤矿公司,资本5.4万两。1906年怀庆凭心煤矿25.8万两,次年加入官股共100万两;1905年广益纱厂资本69.9万两,从英国进口机器。

河南民族资本主义自身一些特点有:出现的时间晚、数量少、规模小,形不成结构完整的体系。与南北各省相比,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数量少,大多集中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企业规模小,独资很少,大多是集股经营,资本总额不超过200万,占全国的1.4%,不及当时一个县的棉花总产值。相当一部分仍然以手工业生产为主,机器生产很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微不足道。全省每人平均占有工业资本不足0.1元;从采矿业开始,带有明显的保护本国资源,与帝国主义争夺矿权的政治目的;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最重,发展困难。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出现和活动

留日的河南籍学生形成了河南最早的革命派。曾昭文、朱奋吾、车钺、杜潜等是最早的一批同盟会员。曾昭文是河南同盟会支部长。另外,朱炳麟出任同盟会总部执行部内务科科长,曾一度代理过黄兴担任的庶务科科长。

1906年底留日河南籍学生集资创办《豫报》作为宣传阵地,发刊词称其宗旨为“以改良风俗,开通民智,提倡地方自治,唤起国民思想为惟一目的”,提出“河南者河南人之河南”的口号。出至第四期(19079月)内部发生分化。同盟会员刘青霞出资2万元(一说6000元)创办《河南》杂志为宣传阵地。总经理张钟端,总编辑刘积学。19071220创刊,发刊词极言民族危机的严重,“回想中国之版图,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非英日法,即俄与德,欲割则割,欲烹则烹,同胞不敢置一词,上下五千年,有如今日者乎?”唤起河南民众奋起救国;强调河南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从官绅到人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形势的险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才能挽救危亡;决不能指望清政府,也不能搞君主立宪。刊物以“开导同胞”、“使河南人油然而生其爱国心”为目的。杂志“持论最为激烈,关于种族革命及政治革命,扶发透彻”,“鸿文伟论,可与《民报》相伯仲”,每期销量在万份,半数销往河南,由此革命党人在开封建立大河书社。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为撰稿人。至第十期,日本警察厅应清政府驻日公使要求,勒令停刊。

1906年,车钺(寄籍开封)回国参加萍浏醴起义。行前曾致书河南留日学生同乡会,极言国事危急及根本改革之必要。返国至开封后与家人告别,不久因起义失败而被清吏戕害,成为河南为民主革命捐躯的第一人;1907年,程毅(修武县人)应秋瑾之约,在绍兴大通学堂任学监兼体育会教员,成为秋瑾发动起义的重要助手。后与秋一起被捕,在狱中备受酷刑,宁死不屈,被迫害致死,时年仅25岁。1906年,刘纯仁在开封筹备建立中州公学,作为活动基地,并四处联络,发展会员。1909年,杜潜(字扶东,封丘人,1905年入东京法政学院)奉派回国,与刘纯仁等在开封中州公学内建立同盟会河南总分会。发展会员、联系武装,准备起义。开封、新蔡、洛阳等地成为中心。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奉派由日本回国的刘积学与刘纯仁主持同盟会河南总分会会议,决定将陆军巡防营、教职员学生、仁义会党、绿林豪杰四支力量依次编为甲、乙、丙、丁四部,由同盟会员分工负责联系,伺机起义。在此期间,省城开封先后发生了两起同盟会员策划的反清未遂事件。一是1908年王庚先、周维屏、刘风楼等人试图联络军警起义,结果被当局侦知,王被监禁,周被撤职;二是1911年夏,周德培奉派由日本回开封,联络被裁撤的绿营兵军士和仁义会众准备起义。组织了“河南全省仁义革命军”,集中开封者达1300多人。计划于97(农历715)刺杀巡抚宝芬。不慎消息走漏,816日,周等27人被捕。

二、响应武昌起义、争取河南独立的斗争

1、四路起兵与开封起义

19111010,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中的河南籍革命党人徐万年、鲁祖珍、马云卿、钱芸生等人率先参加,奋勇作战。徐因功而升任都督府临时参谋、军令部调查科长等要职。郑桂芳、孟发成等在起义中和后来的武汉保卫战中阵亡或致残。

武昌起义后,河南籍留日学生特别是士官生大都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回国参战,特别是在攻打上海制造局的战役中,河南籍留日学生充任先锋。沪军都督府成立后,河南籍留日学生多人出任要职。如姚霁任司令部传令科长、刘基炎任参谋部副部长、潘祖培任军事科长等。

此外,河南籍的同盟会员张凤、张钫、王广庆等发动领导了陕西辛亥革命起义。张出任军政府大都督。

在河南省内,刘积学由北京赶回开封,与刘纯仁等一道先后设机关于北书店街和合堂、优级师范学堂、中州公学等处,筹划部署实现河南独立的措施。1014,革命党人吴沧州被派策动驻汴清军第29混成协协统应龙翔率部反正,宣布河南独立,并允应为河南都督,但被应拒绝。豫抚闻讯后囚应,调兵部署于铁路沿线,使同盟会的计划无法实施。

省城受挫以后,河南革命党人制定四路起义,会攻省城的计划。在豫西,革命党人刘纯仁、刘镇华、吴沧州等到嵩县羊山发动王天纵部攻打洛阳。王挑选千人分五个支队攻至洛阳附近。清第6镇协统周符麟率五、六千人来援,王部退至潼关;在豫东,刘荣棠、李锐五、谢鹏翰等发动仁义会袭击开封,攻至曹门,因武器简陋,组织不严而溃散;在豫南,刘积学、海廷璧等在叶县建立联络机关,准备占领南阳。曾一度进攻鲁山县城,因其领导人孙豪被诱至城内被杀而失败;在豫北,陈伯昂受孙中山派遣联络新乡在园会谋炸黄河铁桥;在信阳,武昌文学社社员刘化欧(1910年入湖北新军423营驻信阳)根据湖北革命党人的安排,于1016在信阳武胜关李家嘴集合农民、铁路工人和士兵编为湖北革命军独立第1协宣布起义。22日与北洋军接触后失败。

191112月,张钟端返回开封组织起义指挥部。以开封法政学堂为基地,组织河南革命军,张任总司令,下有敢死队、决死队。拟定首攻铁塔旁弹药库、再攻打巡抚署、防营。时间定在1223凌晨3时。但不慎在起义队伍中混入了巡防营的间谍。22日晚,正在开封优级师范学堂布置武装起义的革命党人被包围,张钟端等31人被捕。24日,11人遇难。史称“河南辛亥11烈士”。

2、省外攻取河南的努力

191111月,陕西革命党人张钫率秦陇复汉军由潼关东进,后联合豫西武装王天纵部组成秦陇豫复汉军,曾攻至渑池;

留日河南籍学生返回上海组成威武军和北伐队,前者由张国威率领攻至信阳附近的柳林,后者19121月筹组,司令刘基炎,统领唐之道,参谋长杨典钦。2月初出发,从上海经海路至山东登州(烟台)登陆,占领黄县。后一部编第五混成协,一部返沪。

豫籍湖北革命党人马云卿等编组旅奋勇军和北伐队进攻南阳,成立军政府。

1912年初,新蔡人阎子固率安徽淮上军入豫。

辛亥革命期间,河南革命党人为了谋求河南的独立,屡赴屡战,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河南是清廷统治中心的屏障,是其势在必保的战略要地。因此清廷派重兵屯驻交通要道。清军武器质优量多,这就为革命党人的活动增加了困难。其次,革命党人虽然在新军中作了不少工作,但袁世凯再起后,不少军官发生动摇。认为袁出山就是汉人当权,对袁有幻想。加之袁利用同乡亲朋关系,加紧了对新军的控制,使革命党人依靠新军的计划落空;第三,革命党人主要依靠会党、绿林武装发动起义,虽有革命热情,但缺乏长期深入的思想准备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加之仓促发动,计划不周。又缺乏必要的警惕性,所以先后失败。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河南封建统治的顽固和残酷,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虽然传入,但势单力薄,难以抵抗强大的封建势力,广大群众还未能从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辛亥革命期间,河南人民为追求民主、共和而表现出的斗争精神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它以实际行动表明,“北方民党之坚卓敢死,诚不亚于我东南同胞;徒以境遇之异,势力之殊,以至屡遭蹉跎……失败而志愈坚”。这些行动有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河南社会也在全国革命潮流中,摆脱了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

三、河南社会转型的新起点

1、爱国热与政治参与热潮

辛亥革命和巨大影响也不能不在河南社会引起变化。民国初年,河南人民摆脱了封建统治,热切希望中华民国繁荣昌盛。

19125月开封各界由同盟会河南支部连同36个团体组织国民捐事务所,以刘青霞为总理,反对袁世凯向六国借款。各界民众热烈响应;提倡国货,开封各地都建立了“国货维持会”,主张不用洋货。一些企业则提出以国货而供国民之用,抵制洋货。

近代以来,河南是一个政治风气比较闭塞的内陆省份。清末新政选派留学生、设立谘议局等措施,打开了绅民参政的窗口,吸引了人们对政党的关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河南虽未经历大的社会震荡,但也和全国一样,“集会结社之风大昌,而政党亦随之而起。凡属公民,对于政治上有所建议者,无不思挂名置身于政党以为荣”。在此基础上,民国初年河南出现了一个组织政党和团体的热潮。综合各种资料,民国初年,河南各界人士组织的政党、团体有50多个。从地域分布上看,绝大多数设在全省政治中心开封,其分支机构在省内其他城镇的也为数不多。纲领宗旨比较完备的大都是全国性政党在河南的分支组织,地方性的组合名目繁多,旋起旋灭,除了一个发起声明或政团名称外,其他基本上未有完整的记录存世。在地方性团体中,虽然有的以政党自号,却带有明显的行业或区域团体的特征,涉及外交、教育、宗教、民族、实业、司法、女界等。这一现象的产生,集中反映了河南人民参预政治的要求和热情,人们希望通过政党、团体的管道,要求当局改革弊端。同时,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的巨大影响,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观察、判断政治事务的标准。

 

2、实业热与经济近代化

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许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法规等,促进了全国各地民族工商业的一度繁荣。人们直观地认为,共和之后,最注重实业,以建设为要务。同时各阶层提倡国货、收回利权的一致呼声,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河南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办厂热为标志的实业热。据不完全统计,到1915年,注册开办的新建企业有100多家,实际开办的则有37家,其中煤矿业2家,蛋厂13家,面粉制造业6家,纺织4家,火柴2家,电灯公司4家,其他6家。这种状况与沿海、沿江地区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在河南历史上却是空前的。1915年修武一带的凭心煤矿与豫泰、明德煤矿合并组成中原公司,资本达到300万,19161919年年产煤炭由41增加到83万吨,超过了福公司。这一事例表明河南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业走向联合、以求强大、并与外资争资源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的民族企业,大都强调收回利权,振兴国货,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原材料也大都来自本省;经营方式方面仍然是集股经营,但集股的金额较多。经营范围扩大,特别是轻工业种类繁多;机器化生产程度有所提高,有的企业集股之始就采办机器,有的则引进机器,改手工生产为机器生产,简单的机器制造业开始出现;企业的创办者除了官僚、地主外,出现了一批实业学校、工艺学校或其它学校毕业的学生出面集资办工厂。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河南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声援北京学生、主张拒签和约的斗争中,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成为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一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开办,直到1925年前后,形成了河南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好时期。

新办厂矿共68家,其中1919年和1925年分别为22家和15家,表明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期间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作用以及国民革命运动在河南兴起的有利形势对工矿企业发展的影响。其他年份特别是1922年、1923年、1926年均是河南政局比较混乱、战争频繁,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新建企业的开办。上述企业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大的纺纱厂,即豫丰、成兴、华新纱厂,其中豫丰纱厂、华新纱厂代表了上海、天津资金向内地的流向,连同辛亥革命前创办的广益纱厂一道号称河南“四大纱厂”,集中了相当的资本,也集中了全省大半的工人阶级。

清末民初,河南境内铁路、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流通领域商品种类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作物交易量的增长,使商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在此前提下,省内商业出现了新的活动中心、新的行业。与明清以来较为闭塞的状况相比,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城镇的商业功能逐渐强化,沿铁路线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在由封建都市向商业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地处河南腹地郑州最具代表性。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曾经作为商朝的都城。但此后,郑州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其名声远在开封等地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郑州作为商品集散地的趋势渐趋明朗。1905年河南巡抚上奏清廷申请开放郑州为商埠,被获批准。(不久又有驻马店、洛阳开埠的申请)但是商埠建设缓慢,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不了了之。1919年河南当局再次向北洋政府请示郑州开埠,1922331,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大总统令,郑州开埠获得批准。虽然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商埠建设不尽人意,但对于郑州乃至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30年,全国对外开放的商埠共有108处,河南仅有郑州一处。

 

3、教育文化及社会风尚改良

在教育方面,虽然在新政时期河南出现了新式学堂,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与近代教育有相当距离,以致于“凡士考入学堂者,人竞不之齿;或出洋留学者,更斥为非类。”在选派留学生方面,省当局最初抵制,认为,中国多出一洋留学生,即多出一革命党,是以决不派遣学生出洋。嗣时势驱迫,始有考送学生出洋之举,皆限令学习农、工、水利、建筑等实科。(1908年统计106人日本)

辛亥革命后,河南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是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开办。1912年春,教育总会会长李时灿、提学使陈善同、学务公所议员王敬芳、教育司科长林伯襄上书,建议开办学校,指出:民国成立,培植人才最为要图。19129月在铁塔附近原贡院开办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林,河南商城人,原在上海中国公学。一期收学生140人,年龄1316岁,主要学习英文,4年毕业,一部赴欧美,一部充教员,一期送出去20人赴美。到1923年共收662人,赴欧美者91人,国内大学143人。

在思想文化方面,河南曾是理学的故乡,长期以来,程朱理学一直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二十世纪初民主主义思潮并传入河南,在猛烈冲击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矛头指向以独尊儒术为代表的使数千年思想停滞不前的思想观念。表示要“参考东西各科之新理,以求其是”;辛亥革命后,刘青霞曾撰文指出,共和肇建,应变方针,退让主义而为竞争主义,宗族主义一变而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自由平等博爱),其观点和立场使人耳目一新。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也开始深入河南。新文化社团和刊物的出现是其标志。主要有《心声》杂志社,成立于1918年暑假后。杂志《心声》主编冯友兰,后徐旭生。其创刊初期把“打破老套”即打破社会上教育的老套,指示以前途大道而促进其进步作为第一宗旨。主张“输入外界之新思想”,提倡学习外国,既主张眼界要开阔,又提出应学其长处,不能“舍长取短”。五四前后,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也涉及到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其思想武器主要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用以反对封建思想禁锢,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杂志提倡白话文,响应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号召,同时兼售京沪各地新出的各种宣传新思潮、新文艺的杂志,是河南推销新刊物的重要阵地之一。青年学会成立于1919年末。主要有曹靖华(开封第二中学学生,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汪涤源、蒋光慈、宋若瑜、关尉华等。《青年》19201月出版,半月刊共出七期。每期五千份,在京津沪宁都有销售。学会的宗旨是“发展个性的本能,研究真实的学问,养成青年的真精神即奋斗、诚实、宏毅、勤俭”,主张自己写文章,自己上街去叫卖。由反日、反卖国贼到反对封建旧制度、旧礼教。宣传新思潮、新文化。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看法日趋进步、正确。主张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到人民中去学习;主张不用夫役,实行劳动,打破工场和研究室的界限,实行边干边学的“工读主义”;使用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后来他们逐渐向往马克思主义。学会与北京高师附中、少年中国学会、省立开封女子同志会等团体联系密切。1920年初曹曾被选为河南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了全国联会议。

开封文化书社成立于19205月,主持人为梁子恪(孟县人)。由几个热血青年自动捐资兴办的。于59国耻日正式开张。到1921年暑假有书籍2000多种,阅览室可容纳八、九十人。出售的书目有:《欧洲政治思想小史》、《达尔文物种原始》、《各种社会思潮》、《罗素社会改造原理》、《杜威五大演讲》、《社会主义史》、《马克思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资本论小丛书》等宣传新思潮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由此马克思主义在河南开始广泛传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和不断发展的动力。辛亥革命距今已经百年了,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变革中,中原儿女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胆识、坚忍不拔的气慨和抓住机遇不甘后人的意志品质,在辛亥革命历史和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光大辛亥革命精神,我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