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精选

中国环境之殇——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发布:2011-12-21   作者:   查看: 8374

 

中国环境之殇——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主讲人:冯勇

  间:201165

  点:河南省图书馆研议厅

   

    主持人:首先,欢迎大家在星期天来到我们河南省图书馆的“豫图讲坛”。“豫图讲坛”是由河南省图书馆举办,为满足广大市民文化需求,丰富大众文化生活,面向大众的长年性公益讲座。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把我们省内各个领域的专家集合在一起,为我们的普通市民奉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公众在聆听中获取知识,释疑解惑,增长智慧。

    我们今天的主讲老师是中共河南省直党校的讲师冯勇老师,冯老师自2003年起在省直党校处级干部班、科级干部班、优秀青年干部班担任主讲老师,并多次应邀在省直多个单位授课。他主要从事行政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也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另外,他还长期在河南省博物院从事义务讲解工作,现为河南省博物院志愿服务团秘书长,多次获得“志愿之星”、“最佳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等称号,由此可以看出冯老师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今天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环境之殇——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冯老师主要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并结合社会热点讲解当代中国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道。

    下面我们有请冯老师。

    冯勇:各位上午好。说实话,站在这里心里面有一些惶恐,为什么这么讲呢?我看到咱们“豫图讲坛”是一个档次很高的讲坛,这些主讲人都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专家教授,而我只是这么一个年轻的后生。所以我想在今天在这里我不敢说讲课,也不敢讲什么,也没有那个能力讲很深的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我只是想就我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些东西,给各位交流一下。

    咱们今天谈的是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关于环境,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环境当中,应该都有很深的感受,首先一个前提就是这么多年来,咱们国家现在已经对环境问题已经相当重视了。比如说我们的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禁止免费的发放塑料袋,我们很多地方已经把绿色GDP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为。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我们无可否认的,我们在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做的不够的地方。我想现在应该是一个出去旅游,出去玩的旺季,在座的很多人都喜欢出去看一下祖国大好河山,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跟我同样的感受。比如说当我们到了四川被称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的时候,我们却发现那么美的景色当中,在九寨沟保护区的核心地带,居然赫然建着一座五星级的宾馆,名字叫做九寨天堂。我们知道,这个酒店星级越高碳排放量越大,对环境影响就越大,对能源的消耗就越高。我想如果真的这样所谓的“九寨天堂”越来越多的话,真的不知道未来我们的九寨到底还是不是天堂?我们到世界遗产泰山去玩的话,会发现当地为了方便游人能够更迅速到达山顶,在当地建设了多座索道,而这样的索道无疑对于当地的景观,对当地生态都是一种破坏。再比如说咱们到了张家界,仍然是世界遗产,却发现在那么优美的环境当中,赫然挺立着一座钢结构的“百龙天梯”,就搭在那个非常美的山崖之上,目的是为了便于旅游的开发,便于人们很快捷的到达山顶。再比如说我们到湘西小城凤凰,这是沈从文的故乡,在那里发现除小桥流水之外,非常干净的沱江水上漂着厚厚的一层油花,为什么呢?为了开发旅游,当地很多原来的民居都改建成了宾馆、饭店,这些污水可能直接就排放到江里面,这些都是我们在出去旅游时候心里的一些隐忧。

    我今天想讲的就是像这样的当代中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关于环境,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我想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校长的一句话,“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边治理,边破坏,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我感觉这样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咱们今天是一个漫谈,只有一个大标题,没有特别具体的文字东西,主要谈这么三个问题(PPT)。

    第一个就是大气污染严重,能源日益紧缺。

    我首先想给大家说一个名词,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这个词,但是还有一个词叫“全球渐烂”(音),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光实际上越来越少了,我们科学界已经感受到了,已经检测到了这个现象,现在科学界达成了共识,就是把这样的现象叫全球渐烂(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一个就是因为我们空气中这些固体悬浮物,这些污染的东西太多了,它们遮挡了太阳光到达地面。 再一个,我们知道太阳边缘处是一些云朵,这些云层如果被这些物质污染的话,它们的反光的性能就要高于那些未受到污染的云层,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阳光照到这些云层之上被反射回去了,这样导致真正到达我们地面的太阳光变少了,对我们整个地球气侯,包括人类生活,动植物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咱们具体来讲,一说大气污染,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高耸立的烟囱,一般来讲就是工业燃煤污染,实际上也是这样。在我们整个大气污染来源当中,工业燃煤污染大约占到1/3,可以说它是导致空气质量恶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咱们国家现在能源结构尽管在不断调整,但是我们仍然是一个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占我们整个能源消耗的75%以上,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就会形成高腐蚀性的硝酸和硫酸,然后再以雨雪等形式回落地面,这样形成了被我们称为“空气死神”的酸雨。比如说我们的中国现在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们国土面积有1/3受到酸雨的危害。这些酸雨如果下来之后,落到这些建筑物表面,会腐蚀这些建筑物;流到江河湖泊里面,会使我们的一些鱼类生产、水产养殖业面临灭顶之灾;同样的,如果滴到我们人的皮肤上,流到人的眼睛里面,对人的健康伤害也是比较大的。这是一个。

    再一个,就是我们在不断谴责这些不经处理直接排废企业没有社会功德的时候,看到我们的大气质量不断变坏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现在人所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究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桃花源记》里面,主人公到达桃花源,发现这里的人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们今天坐在一个开着空调房间里,我们也不管外面春秋寒暑,只要把空调调到个适宜的温度。像我本人来讲,我已经多少年没有穿过棉裤棉鞋,用不着。我们现在家里有空调,办公室有空调,出门上车车上还有空调,我们好象对这个自然界温度的变化不是敏感了。正是这种制造和使用电器的过程,也使我们的环境笼罩了一层阴影。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的创世神话里面有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说当时空中破了一个大洞,地面上洪水滔天,女娲采来五彩石把这个洞补上。现在我们知道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不是真的。现在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空中真的破了一个大洞,就是所谓的臭氧层空洞,我们所使用冰箱、空调里面的氟利昂就破坏了使人免受紫外线伤害的臭氧层,危害到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进而引发的就是皮肤癌和白内障的高发。1997年时候,我们在南极上空观测到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臭氧层空洞,而且现在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变得越来越稀薄。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我们人类生活中排放的这些废气。

    第三个就是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像这样的情形(PPT),前些年还要到北京、上海等等大城市才能拍到,这些年我们郑州市随处可见,到我们下面二三线的城市都可以看到,我们汽车太多了。汽车的出现确实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甚至于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人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汽车时代,现在有一种叫汽车文化,但正是这种所谓的汽车文化也大大污染了我们的环境。汽车主要是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铅,它们在空气中会形成硝酸离子,这种硝酸离子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是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来源,温室效应导致温度上升导致荒漠化扩大。

    再一个就是温度上升所导致的海平面的上升。像在20071117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说:“全球气温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我们国家20098月份新华社刊登消息说,我们国家气侯变化中心预测说:到210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将升高2.24.2摄氏度。不仅是我们国家,我们国家毕竟地方比较大,影响还不是很严重。像一些小的岛国,比如说我们南太平洋上有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国叫瑙鲁,是属于大洋洲这么一个国家,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他这个国家虽然小,但是非常富。为什么呢?长期以来很多鸟生活在那个岛上,有很厚的鸟粪,这个鸟粪是非常高的磷肥,他就靠卖这个东西,他们人少啊,只有万把人,卖了之后分钱,他们过的很富裕。现在他们发现国土面积越来越小,为什么呢?一个是鸟粪越挖越少,海拔本身在降低;再一个就是海平面不断上升,侵蚀了他们原有的陆地。他们怎么办呢?据说他们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斥巨资盖了一栋50多层的高楼,他们就等着真的有一天他们的国土真的不在的话举国搬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没有立锥之地。

    第二个就是能源的问题,能源日益紧缺。

    现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们主要谈一谈石油的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石油非常非常的重要,从我们油价不断的攀升中就可以得知,甚至于有人认为如果从长远和全球观点来看,未来所谓的能源问题实际上归根到底就是石油问题。因为石油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它也是左右一国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乃至国家安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它在整个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几乎所有国家将石油安全置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核心地位。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有两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拐点:第一个在1963年大庆油田开始批量出产石油,当时全国上下欢呼雀跃,《人民日报上》说“中国从此把“贫油国”的帽子远远的抛到太平洋里”。时光流转,日月轮回,到了短短30年之后,到了1993年时候,中国又重新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报纸上又说了,“中国重新回到贫油时代”。而且现在中国正处于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对石油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于是我们就有人估计,到2015——2020年,中国50%60%的石油都要依赖进口,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石油问题,我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甚至有时候影响国家的对外战略,会使国家在外交当中,在处理对外关系当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我们中国有面积非常广阔的领海,特别是像我们南海,我们有南沙群岛,还有很多的岛礁,但是现在这些岛礁很多都掌握在南亚、东南亚那些弹丸小国手里,我们名义上对它拥有主权,实际上却不在我们控制之下,这些区域都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我曾经看过一些资料说,在我们国家现在每年进口的石油当中,有12%13%这个比例就是从那些东南亚、南亚国家进口,进口的油从哪儿来的?从原本应该属于我们的南海这个区域给开采出来的。我们想想,如果换作我们个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他给无端的强暴的抢走了、偷走了,我现在要要过来还必须要掏钱,而且是高额的,非常贵的把这些石油买回来。你不买又不行,为什么?我们国家建设需要这些石油。我看这些资料非常窝火,那都是一些小国,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在这样一个事情上受制于他们。这就是石油,我们必须需要它。

    谈到石油,我这里还是要谈谈汽车的问题,我们现在汽车真的已经是太多太多了。我们郑州一天上牌汽车就会超过1000辆,2011110号郑州车管所发布消息,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在那天突破了160万辆,五年来每天递增速度是12%。我们每年汽车销量中60%都是私家汽车,这些汽车会消耗多少石油,带来多少空气污染呢。当然了,我们有了汽车确实是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在不影响我们生活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汽车的使用,这样就提到了我们一些政策,包括到道路规划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我给大家举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郑州前一段时间说成“堵城”了,为了有效缓解拥堵,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是什么呢?我们的一些背街小巷,不是主干道的道路开始实行单行。这个我是非常拥护,因为在繁忙时段实行单行确实可以大大减少道路拥堵,可是这时候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些拥堵时段实行单行无可厚非,有时候比如说到了半夜12点,到了凌晨,为什么还要采用单行呢?比如说我单位在丰产路,这是一个单行道,我出行只能往右拐,即使往右边去的话出门也只能往左拐,必须要绕一大圈,像我这样每天绕圈的不知道有多少车辆。如果在繁忙时段,我多烧油能带来交通的畅通,这是可以的。有时候路上没有人,你再让我这么绕圈,是不是就不合理了,是不是就无味的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增加了大气的污染,增加了尾气的排放?我们很多人给交管部门提建议:我们能不能分时段限行。我们交管部门答复说,“这个现在技术上无法达到,一些信号灯,包括电子眼调不成”。调不成是不可能的,现在科技已经到了如此发达的阶段,我们中国人都快要上月了,克隆人都快要出来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不了,我是不相信的。我就感觉,对这一块,主要是没有达到一种足够的认识程度。我不知道各位认同不认同我这样的观点, 我说的很多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不太合适。

    我们会看到,在国外就有很多的方法来减少汽车使用。比如说在韩国,在韩国汽车收费站有四个口是正常缴费通行的,还有一个绿色通道是可以免费的,什么样的车可以走绿色通道?按照规定,车里面至少凑够三个人以上才能够走绿色通道。这是一种什么措施呢?鼓励人们拼车、搭车,减少汽车的使用。这个很好理解,三个人各开一辆车,三个人共用一辆车,哪一个更环保呢?一目了然。所以我想,有时候我们看到国外人的一些非常文明的一些行为,我们就说,“国外人的素质真高,人们之间真和谐。”我想有时候也未必,在我们看不到背后有一种制度在制约,或者说在激励,在鞭策他们。

    各位可能看过一些美国西部大片,在美国西部一望无垠的旷野上,只有一条笔直的马路,然后故事的主人翁一般是年轻漂亮的摩登女郎,不知怎么落难了、挂单了,就一个人,旁边什么都没有,一个人拎着一个大包,没有办法赶路了,然后远远的看见远方来了一辆汽车,她就会站在路边向路中间伸出个大拇指,这个时候这个车会停下来,让这个主人翁上去,两个人一块就走了。后面故事还有很多,咱们就不说了。就这个行为来讲,我有时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在荒郊野外,突然有一个人拦车,我想很多人采取的是猛踩油门,赶紧走,害怕不安全。美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真是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有多高吗?也未必。为什么这么讲呢?在美国的华盛顿,这是一个交通非常繁忙的地方。按照这里的规定,在交通高峰时期,你车里面如果不凑够三个人,有一些拥堵的主干道你是不能上的,只有凑够三个人才能上。我感觉这是一个多好的办法,咱们也可以这样规定。繁忙时期,你车里只有一个司机,要么你别开车,要么你就坐BRT,坐公共交通,要么你就再找几个人,凑够三个人,要不然像咱们北环、金水路,你就别上了。这是很好的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现在我们很多人开车,你开车也行,是不是可以开那些小排量的节能型的汽车?这种中国人传统的讲排场、要面子的思想在作祟,很多人感觉这种小车没有面子。我一个朋友说过他看到过一则证婚启事,要求男方有房有车,然后括号,QQ除外。也就是说像QQ那样的微型车,在别人面前不算车,开还不如不开呢,开起来更没有面子。我感觉这这样的思想确实要不得。

    现在很多国家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我们其实也是这样的。但是这些世界各国在发展公共交通就是在尽量在方便性和舒适程度上不亚于私家车,让他们非常方便,人性化。我一个澳大利亚的朋友回来时候告诉我说,在澳大利亚公交车有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比如说车往这这儿一停,到站了,司机发现下面有一个老人,年龄很大,步履蹒跚,脚都抬不高,抬不起来,这个上车处的踏板与里面的落差比较大,老人脚抬不起来,上车非常不方便。此时,这个车上就有一个设计,司机按一个按纽,上车门儿处这个轮胎,一般是右前轮会自动放气,放气之后轮胎憋了,踏板的高度降下来了,老人比较轻松上车。这个时候司机再按那个按钮,汽车自动充气,然后正常行使。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人性化公交车的话,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当然,关于这方面我们郑州已经作出了很好的尝试,比如说BRTBRT刚刚运行之后,我身边听到的绝对是反对声居多,说几辆公交车就占一个车道,不但没有缓解交通,反而加大了主干道的拥堵,后来我发现说这这些话都是有车,真正没有车的自行车一族没有说这些,我家里没有车的朋友都说BRT太好了。当时BRT刚刚出来时候我非常担心,担心我们的BRT计划会不会因此而夭折,现在令人欣慰的话,现在不但没有夭折,而且开支线越来越多。我们不要光看到那些路上的私家车因为BRT的存在它更堵了,我们要看到什么呢?看这种交通工具运输的效率。我想就单位时间、占用单位的路面面积、运送旅客数量来讲,BRT要数倍甚至于几十倍于一般的小轿车、私家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BRT运行两周年了,我们媒体公布的数据,这些BRT有限的线路已经运送旅客2亿人次,我们用占郑州7%的公交车数量运送了15%的旅客。你说这个孰优孰劣啊,我们用数字说话。这个是公交车。

    当然了,比这个公交车更为环保的是自行车。我们中国曾经是一个“自行车王国”,现在呢?现在很多家庭自行车都已经不用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小汽车。很多人感觉骑自行车很不美观,我有一个同学,是一个比较漂亮的女孩,在深圳一家五星级酒店做中层管理。有一年她回来,我问她:“你家离单位远吗?”她说:“不远,公交车两站路。”我说:“你公交车都不用坐,你蹬着自行车十分钟就跑到了。”她听完之后,鼻子中发出鲁迅作品中那种不懈情感的流露,那种“嗤”的一声,她说:“你看看现在深圳大街上有几个人骑自行车,大夏天我蹬车蹬一身汗显得多不淑女啊!”她就把骑自行车和她的淑女形象放在对立面上,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记忆,我记得我上中学时候就种车就叫淑女车,有没有印象?大概30岁左右的朋友可能会印象比较深,在学校里面非常流行,骑上那种车才叫淑女。我们现在应该大力鼓励大家起骑自行车,但是我看到的却是我们交通设施建设上,我们自行车一族被迫的无路可走。我1998年刚到郑州时候,我们中原路地下道往西这一段,还是非常传统,中间是机动车道,两边分机动车,再往边上台上是人行道。现在呢?非机动车道已经挤上台了,跟行人混行,中间宽阔的道路都让给了机动车。咱们退一步讲,如果台上给真的我腾出来也行,咱们就走台上,可是现在什么情况呢?道路中间是行驶着的机动车,两边台上是停着的机动车,我们这些骑自行车的人怎么办,我们的路权何在?这是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候应该考虑到的。像我们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做的很好,比如说杭州,据说这里已经有了专门建设的自行车道路,甚至规划让自行车也可以上高架桥,尽量方面人们骑自行车出行。在国外,我们看看他们的做法,在欧洲,骑自行车越来越称为一种时尚在。荷兰只有1500万人口,却有超过1600万辆自行车,在这里从他们部长、市长到普通市民都是自行车一族;丹麦的哥本哈根地区号称“世界环保之都”,这些有350公里的自行车道路。大家想一想,我们骑自行车,走在这个专用的自行车道路上,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我们走在我们现在的感受上,在汽车中间来往穿梭,哪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一个是非常骄傲的,一个自豪的,我们的专用道路;一个是非常害怕,害怕出什么事儿,害怕被汽车碰到,一个是害怕警察抓住我违章,罚20块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里的反应。在哥本哈根,每年3月到11月,这里有2000多万辆自行车放在100多个地点,供人们免费使用,鼓励人们使用自行车。据说郑州市也要引入相同的、类似的做法,但是现在我还没有看到。

          在哥本哈根,为了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其他长途旅行,在这里一些公共交通工具,比如说轻轨、地铁啊,是允许人们扛着自行车上的。由于有些离的比较远,骑着自行车不太现实,最起码我可以到当地之后再骑自行车。这一点我们还只能学习他们这种理念,我们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工具人上去就不错了,别说扛自行车了。

    第二问题也是我今天重点想讲的问题,是关于水的问题。

    首先一个叫淡水资源危机。我想,这一点我们目前这个阶段,国人可能感受最为深刻。我们鄱阳湖居然变成了大草原,我们长江中下游的这种旱情非常的严重,很重要的体现在我们这种水资源的危机上。水资源危机首先一个就是地表上的稀缺,我们实际上,我们如果经常出去的话,在走在公路上过很多桥,我们发现很多桥已经有名无实,空有一个桥的名字,看不到桥,或者是光有桥,虽然有河道,但是河道是是干涸的。我给大家看一个名词,叫“云梦泽”。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在大禹时代就有“云梦泽”这个名字。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朋友,没有听说过,实际上云梦泽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大湖,它位于现在的湖南湖北交界地带,北至汉江,南至洞庭湖的广大区域。在鼎盛时期,云梦泽总面积达到2600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咱们可以做一些对比,我们现在著名的杭州西湖的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武汉东湖面积是33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省青海湖面积4500平方公里,而当年云云梦泽面积居然达到26000平方公里。在秦汉之前,云梦泽这里是连绵不断的湖泊和沼泽,长江流到这里之后成漫流状态,河湖不分,因而这个云梦泽是在长江洪水一个天然的巨大调水场所。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我们每年长江洪水造成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可是在当年《史书》记载,四个字“江患甚少”,当时洪水影响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大型的洪水调蓄场所,现在这种调蓄湖泊正在不断的萎缩。

    说起云梦泽,在《三国演义》里面我们都看过,在赤壁大战之后,曹操被杀的大败,率领残兵败将走华容道。在艺术作品里面把华容道描述成两山夹一个沟,在那里关云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演出了一场义释曹操的千古佳话。事实并不是这样,按照《三国志》记载:大战之后,曹操率领赤壁残兵行至云梦大泽当中,遇泥泞,道不通。什么意思呢?这里是湖泊和沼泽的地貌,可能类似于当年红军过的草地,这里当然很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非常不好走,非常狼狈,可能是艺术家为了构建非常险要的地势,为了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对它进行加工修改,实际上应该是走的云梦泽里面,从那儿逃走的。现在湖南省还有一个华容县,就位于当年云梦泽的核心地带。现在我们再去那儿看看,虽然现在还有洞庭湖,但是再想找到一个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湖泊已经是太难太难了。包括近些年来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这个湖泊面积也在缩减的非常非常严重,很多湖泊已经消亡了。

    云梦泽我不是太熟,我们来看一个非常熟的圃田泽。圃田这个地名大家都知道,就在郑州的东面,现在应该属于管城区,有一个圃田乡,就在那里。这个地方历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大湖,叫圃田泽。《周礼·职方》记载:“河南曰豫州。其泽薮曰圃田”。“薮”就是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数学的数,什么意思呢?多有水草的湖泊。我们圃田泽居然成为了中原的地标了,成为了中原的一个标志。然后还是颇有水草的湖泊。那是什意思呢?称为我们中原一个地标,成为中原的标志。”《尔雅·释地》里面列出了中国十薮 ,我们郑州附近的圃田泽也是赫然在列。难以想象,我们郑州附近居然有一个全国著名的大湖,古时候是这样的。根据史学家考证,在战国时期圃田泽东西长40里,南北宽20里,总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先秦时期,这里水面开阔,水草丰美,一片汪洋泽国的景象,非常的漂亮。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说说愚公,我们说愚公故里是济源,因为那儿有一个王屋山,我们可以说郑州是愚公故里,而且这个理由更充足。为什么呢?“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肯定是编的,不可能把一个山移走。这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出处是实实在在的,出自于《列子汤问》。而《列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叫做列御寇。列御寇是哪儿人啊?就是我们圃田人。当年的列御寇就是在圃田泽畔长期隐居,淡薄名利,著书立说。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郑州是愚公故里?这个完全是可以。现在管城区圃田那一块确实有一个列子祠、列子墓,这个我都去看过,确实是有的。可是我们现在可能是没有太注意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开发的并不充分。

    后面随着沧海桑田,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圃田泽面积不断缩小。到明清时期,仍然是湖水泱泱,十分可观,保留了比较典型湖泊湿地的地貌类型。像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写过一篇散文,叫《郑州览圣赋》,全文2000多字,其中有两段描写到我们圃田泽这一带非常秀丽的风光。现在我们再往圃田看看,还有吗?可能最多就是几个鱼塘,想找大规模的湖泊已经不太可能了。

    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从上世纪90年代的656个减少到现在的581个,这是两三年前的数据,总面积从85265.94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68671.58平方公里。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近50年来已经减少了大约1000个内陆湖泊。

    我个人曾经亲眼目睹和见证过一个小的湖泊的消亡,在那儿呢?在我们郑州。我不知道各位有注意到,我上大学时候,和同学骑自行车没事儿瞎转,转到那个地方。那个位置在哪儿呢?就是现在我们走航海路一直往东,到东经济开发区,再往前,再往东,过了中心广场,过了第九大街再往前大约一里地的位置,在路北。当时那儿有一个围墙,围墙里面就是一片非常茂密的树林,我看以槐树为主,在树林的里面有一个小湖,那是我上大学时候,就是这个湖(PPT)。那是上大学时候看到的,当时一不小心摸到那儿了,非常的惊喜,这个树木真的可以说遮天蔽日,小湖也是非常幽静,虽然面积不太大,但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烧烤、钓鱼是可以的。没有想到郑州市附近还有生态环境这么好的地方,但是很不幸,这个照片是2005年拍,我后来再去的时候湖还在,旁边树林已经被推掉了大半,正在大兴土木。过了不久我再去看,湖完全没有了,上面房子已经建起来了。现在我们再到那个地方看,那里建的都是房子,一点也找不到这个湖泊的痕迹了。这就是我亲眼目睹的这个小湖就没有了,真的是心里有这么一丝丝的伤感。

    PPT)这个是我2007年时候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从库尔勒市出发,沿着塔里木河一直顺流而上到当地尉犁县。在塔里木河两岸是原生的野生胡杨林,当时看到之后,早去了一个星期,这个树叶子还没有全黄,对我们这些长期中原地区活动的人来讲,已经是非常的惊喜,我们都说太漂亮了。因为什么啊?胡杨林体现的是一种苍凉之美,悲壮之美。它的生命力是很强很强的,号称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之后一千年不朽,就是如此顽强的一种生命。我们非常的惊叹,说这太漂亮了。可是我们的向导很不屑的告诉我们,这叫什么漂亮,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漂亮?当年塔里木河泛滥时候,这个树底下全部都是水,根本看不到这样裸露的沙土,金黄的树叶倒影在水中,那才叫漂亮。我想想也是,那肯定比这样子漂亮。但是我不解啊,因为我去之前会查一些相关的资料,我说中央和新疆地方不是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治理塔里木河吗?这样塔里木河不是不断流吗?这个向导说,塔里木是不断流了,可是塔里历史上很多情况下都是漫流状态的,我们现在达到的这种复流仅仅中心河道那一点,仅仅一细流,想再恢复到原来漫流的状态已经是基本上不可能了。现在这个胡杨树衰败死亡也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它的生命力如此的强盛,可是它毕竟是生命,凡是生命就离不开水。特别是这个胡杨树它要靠水把它的种子运到远方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的,没有水之后,它一系列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当地这些胡杨树情况并不容乐观。这是当时拍摄的照片。(PPT666

    这个在当时的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PPT),我记得在中学时候,学到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了之后我就非常神往,我就说什么时候我能够去看一看大气磅礴的洞庭湖呢。终于有一天,我终于站到了岳阳楼上,看到了洞庭湖,洞庭湖仍然是一眼望不到边,仍然是水天一色,可是我却找不到想象中应该有的那种震撼的感觉。有一个花絮,有资料考证说范仲淹根本没有去过洞庭湖,在他是河南邓州花洲书院里面凭想象写出来的,所以有时候对这个历史进行考证是很有趣的。我就想我为什么找不到心里应该有的那种震撼的感觉呢?后来我翻了翻资料,原来我们今天看到的洞庭湖已经不是范仲淹时代的洞庭湖了。这是我国两大淡水湖的面积的比较,洞庭湖在清康乾时期还有60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还有4350,现在正常情况下还剩2400,现在大旱情况下2400都没有了;上世纪50年代鄱阳湖5050,现在正常时候,不算现在这种大旱情况下是3583。我们看它的面积缩减是何等的严重!实际上,这两大湖的干旱决不是今年才有,像2007年时候,鄱阳湖已经是夏秋冬三季连旱,最后缩减到总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现在还有多少,我也不知道,我想已经达不到3583了。

    除了这个之外,像我们北边的母亲河——黄河,在建小浪底之前,水量已经减少到相当可怜的程度,也是经常断流。曾经有一个老外,老外比较有冒险精神,他有一个志向,就是要横渡世界上所有的大江大河,有一天他选中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而且要把横渡地点放在郑州。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印象,我们有一些媒体竞相报道,他从我们郑州往原阳那边去横渡,很轻松的就渡过去了。我们记者问他:“你好啊!你们横渡了我们的母亲河,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啊?”当时这个老外嘿嘿一笑说:“我就没有游。”什么意思呢?趟水趟过去的。我们母亲河居然可以涉水而过,这个水居然不可以没顶,我们的水量枯减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啊。

    我们还可以举例,我们都知道,北京附近有一个卢沟桥,卢沟桥下是什么河呢?永定河。旧时的燕京八景有一景就是“卢沟晓月”,就是卢沟桥上面的月亮倒影在卢沟桥下面的水中,非常漂亮。为什么会产生这一景呢?因为古代人们从京城往中原腹地来,卢沟桥这是必经之地,古人都是走路啊,很慢,起的很早,到卢沟桥时候,刚好是月上中天,看到月亮倒影在卢沟桥下的水中,非常漂亮。有一年我到北京,专门找了一个朋友,让他开车送我到卢沟桥,因为那儿现在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地,我想去看一看,芦沟桥依然是巍然屹立,可是卢沟桥下面却连一点水的痕迹都没有,我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人能看到“卢沟晓月”的一景。

    据我所知,历史上永定河不单是一条大河,甚至是一条“害河”。因为永定河原来不叫永定河,叫无定河,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什么时候发水没有准儿。到了清代康熙时候,康熙帝说这个河水为什么总是发水呢,这么坏呢,这么害呢,就是名字太差了,我给它改名吧,从此以后叫永定河吧。取永远安澜、永远安定的意思,名字就是这么改过来的。从金代到我们建国的1949年,永定河前后决口81次,你想想它的水势有多大!现在据我所看的,却连一点水的痕迹都没有。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就是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太多的水坝,仅仅一个永定河它的上游修了3座大型水坝,19座中型水坝,528座小水坝,水都被拦住了,还有多少能流下来呢?

    这是关于地表水的问题,地表水没有了怎么办呢?开始放眼地下水,开始采用深层的地下水。像北京,在50年代在地下5处可以打出水来,现在北京四万口水井,平均深度49。像潭柘寺老龙潭已经干了,要打到地下400处才能有水;像公主坟一带,已经打到了地球的基岩,再下去连岩浆都打出来了,可还是没有水。北京出现了沉降区,有些地方沉降达到一米

    我们知道太原地区有一个著名景点,国宝单位叫晋祠,我们不有不少朋友都去过。晋祠著名的有晋祠三绝,它的辽代彩塑、鱼沼飞梁和它的难老泉。传说难老泉的水喝了之后,不说长命百岁,延年益寿,但是对身体很有好处。当年我去的时候也是看到从壁上伸出一个龙头,从龙口中喷出一股水,那就是难老泉,我看到很多人都是非常兴奋,到那儿捧着水喝,又是洗脸,甚至把已经买好的矿泉水倒掉,专门灌一瓶水给亲戚朋友带回去。我看到他们这样的行为心里暗笑,为什么我暗自发笑呢?我去之前又查资料了,像山西那个地方,很多地下结构都已经被改变了,这个所谓的难老泉早就已经干涸了,没有水了。现在喷出来的是什么呢?当地有关部门为了维持这样一个著名的景点,在这个龙头下面搞了一个地下的人工水循环系统,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喷泉,就是抽上去,喷下去,这是往返的循环。你想那水不知道已经循环了几千遍了,几万遍了,还在那儿喝呢,实际上这个水早已经干涸了。

    再一个就是关于水的污染问题

    水本来就很少,再加上污染非常严重,我们所能用水就更微乎其微了。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全国每天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全国七大水系中62%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40%的水源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污染所引起的,而且现在我们居然还有3.5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3.5亿人喝的水是不合格,不达标的,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的治理污染的情况有多少的严峻。

    还是给各位说一下我的见闻,这条河(PPT),当时相机不好,拍摄效果有点差,这是我们豫北城市鹤壁的母亲河,叫淇河,据说这是河南豫北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在20032004年时候,我因为公务到鹤壁去工作了三个多月。我喜欢没事儿去走走,我听说这条河非常好,我利用一个周末时候,从现在鹤壁新区的淇河大桥,沿着淇河顺流而上,沿着这个河徒步来走,大概走了两天,走到当时在新建的一个大的水坝——盘石头水库,走到那儿为止,因为翻过那个水库再往上就到林州了,是属于安阳林州了,我用了两天时间把这个河考察了一遍,就发现这个河真的是太好了。因为我当时是临时起意,准备并不充分,没有带饮用水,我直接捧水就喝了,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说明这个水质绝对是国家二类以上的水质,因为国家二类水标准就是人体可以直接饮用,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去时候两边还没有修公路,只能步行,两边人迹罕至,听到的就是水流的声音,风吹芦苇的声音,鸟叫的声音,走着走着草丛里面扑扑愣愣野鸭就飞出来了。我在这样宽阔的河面之上,还发现两只大型的水鸟,就是大型腿很长的涉禽,我不是专家,不知道是不是鹤,鹤壁历史上是有鹤的。为什么叫鹤壁呢?就是《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有鹤在这里栖息,因而得名叫鹤壁。我看到那个不知道是不是鹤,但是就是那种大型的水鸟,大型的涉禽,它在河面上自由的飞翔。(PPT)这个地方是当地开发的旅游景点,叫天然太极图,河道走了这么一个S型的弯,像一个阴阳太极的图案,不知道怎么编了一个传说,说周文王在这里演八卦,下面搞了一个很矮的水堰,把这儿拦了一下。我在山崖下面发现了一对野鸳鸯,成双成对的鸳鸯在这里,这说明这里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当然,两岸不仅是自然风光好,小孩在里面游泳,这个水大家可以看到,确实是清澈见底的(PPT)。这里不仅风光秀美,也有比较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罗贯中著书处,还有金山寺,许仙和白娘子传说应该是源于鹤壁淇河两岸,还有白龙庙。我走到那个水库时候,发现那里有一座全部石头搭的村子,这个地方房屋都是石头建的,非常的古香古色,甚至还有一个拱形的村门,那里人非常热情,让我在他们家里吃饭。临走时候,山上有很多柿子,他们会晒柿饼,走的时候让我带柿饼,非常的热情好客,非常的纯朴。现在的村子应该没有了,因为那个盘石头水库蓄水,这个村子搬迁了。

    淇河在历史上其实是风光很好的地方,像我们著名的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39篇提到淇河,都是描绘淇河两岸秀美风光的。淇河是很好,我走了这么一趟之后,真的是念念不忘。后来,到了第二年,我专门抽时间再走一趟,我只走了一天走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淇河两岸的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当地政府说为了让市民能够加驾车畅游淇河。我想,如果我们这些人驾车过去了,那些鸳鸯,鸟这些动物可能都要挪窝了。而且更令我不解的是,当地有一个很好的开阔的河滩,现在已经被完全推平了,正在搭架子、大兴土木。我问这里要做什么?他们说要建一个大型的度假村,叫金沙滩渡假村。我听了之后哭笑不得,先不说他破坏不破坏环境,破坏不破坏这么好景观,金沙滩听起来好象很好听,但是真的是好名字吗?我们知道《杨家将》里面的杨继业老令公就是在金沙滩一战,撞死在李陵碑光荣捐躯的。我想这些规划的人,你连通俗的《杨家将》都没有看过吗,就不说环保的理念,你怎么起这么一个名字。

    淇河水是非常好的,我就想,淇河是属于卫河支流,它是要流入卫河的,最终汇入海河,属于海河流域。我说这个淇河这么好,我再看看卫河吧!卫河绕浚县而过的,在这里看到了今天的卫河,应该说是当时的卫河。我们看(PPT),这就是那条卫河了,就在浚县的卫河,今天怎么样我不敢妄说,我感觉应该好不到哪里去。这是2005年的照片(PPT),我为什么要拍摄这个照片呢?在我身体的一边是浚县古代的古城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遗产。而在我身体的一侧,却是一条几乎干涸的污秽不堪的卫河,是我们现在人所造成的,两项相对是否有某种讽刺意味在里面呢。回去之后我查了一下地图,按照地图的比例尺自己算了一下,我站的地方离我刚才所说的淇河流入卫河交汇的地方,大概也有是2030公里的距离,短短二三十公里,刚才清澈见底的淇河水变成这个样子,真的猛的让人无法接受。卫河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大河,我们很多人都去过的浚县,有一座著名的伾山大佛,当地人们把这个大伾山叫做东山。实际上如果我们从东山下来,一直往西走,走十分钟,会上另外一座小山,当地人叫西山,学名叫浮丘山。这个山也很好,有一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千佛洞,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叫做碧霞宫。为什么叫浮丘山呢?因为卫河从山下蜿蜒流过,古人远远看去,这个山好象漂浮在卫河上一样,因而取名叫做浮丘山。我们想想,如果这个卫河的水势小的话,能产生这样的视觉效果吗?可是我们现在的卫河就是这个样子(PPT)。

    这个是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的水质现状图(PPT),大家看到这个工程是从江苏扬州为起点,向北连接几个著名的湖泊,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向北到供给山东这里,远期还要供给到天津。在南水北调的东中西三线工程当中,中线工程是施工难度最小的,技术难度最小,为什么呢?因为他主要就是疏浚原有京杭运河的河道,把它疏通,把水调过去就可以了。现在这个工程最大问题在那儿呢?治污问题。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工程用不同线段给标注出来(PPT),黄色这是二类、三类、四类水,最起码还能用,人不能喝牲口喝,牲口不能喝浇地,最起码经过废水处理厂处理过之后还可以做景观用水,就像咱们咱们金水河里的就是中水,这些深褐色就是五类水和劣五类水,这是污染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劣五类水,那就是完完全全的废水,无法进行处理,无法利用。我们看到整个河道当中五类水和劣五类水基本占到一半,这就是它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专家们分析将来工程完工之后,到底实现的是一江清水向北流,还是一江污水向北流?你别好不容易引过去了,但是水不能用,那这个工程不就完全失败了吗?

    而且我还想说一点就是,这个工程起点是我们国家地势较低的地方,越往北地势抬升,特别是黄河这里,我们知道它是地上悬河,河床已高于海平面,所以在过了黄河之后就好多了,可以实现自流。黄河以南从低往高流,怎么办呢?只能是一级一级往上提。为了实现这个调水,我们需要在黄河以南建13级的提水站,扬程高达65,需要建75个泵站,增加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建设几千公里输变电网,每年要消耗38——54亿度的电。我们看到,这个工程的正常运转是以电能巨大消耗为代价,它建成之后,一旦我们的电力供应出现问题,那这样的工程技怎么办?这都是我们设计建设时候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看第三个问题,水环境恶化。

    这样的说法应该说是不太科学,这是我自己总结的。这种水环境恶化说的就是我们在建设一些水利工程时候,考虑生态因素太少,考虑经济因素太多,导致了整个水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恶化。实际上关于治水的问题那是古已有之,从我们所熟悉的大禹治水开始,自从有了人就需要水,有时候需要来治水。我们现在都知道,开始禹的父亲鲧来治水,采用堵的方法,怎么堵也堵不住,最后被杀了,后来禹用疏导方法终于治住了水。因为这样的功绩,今天被我们敬仰和纪念。古人已经探索出了治水还是用疏导的方法比较好,我们现在好象走向了这么一个误区,一说治理水,一说就是要修水坝,把这个水堵住。实际上关于治水我们古人不仅留下了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更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而且今天它还在正常运转的。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遗产——都江堰。我这里特别想把这个都江堰整个远转流程介绍给各位,因为我真的是深深被它所折服,我们的古人怎么就这么聪明呢!我们知道这个都江堰是处于四川,有一句话叫做“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都江堰的存在,对四川盆地的富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都江堰建成之后灌溉当地两百多万亩土地,到现在灌溉当地一千多万亩的土地,它已经安然运行了2000多年,时至今日,仍然在造福当地老百姓。已故的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诗把都江堰和万里长城做了比较,他说:“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什么意思呢?就是都江堰和长城基本上同一时期同时建设的两个工程,从工程量上来讲,很明显,万里长城要大的多,但是长城从建成之初就没有很好达到建设的目的。建设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可是即使我们有万里长城,我们翻一下中国历史,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仍然一次一次踏入中原腹地,从康熙帝之后不修长城了,今天长城仅仅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景观放在那里,供我们去参观,我们去缅怀,已经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而都江堰就不一样了,从建设之初就实实在在起作用,时至今日它仍在正常运转,这就是它最可贵之处。

   我给各位介绍一下都江堰,去过的都江堰的同志可能都听讲解员说过,我当年去时候也是讲解员讲,光说它伟大,但是听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后来我终于给弄明白了。都江堰分为三大块:鱼嘴,它所在的地方叫金刚堤,把上游滚滚而来闽江水一分为二,一边是外江,一边是内江。另外一个叫飞沙堰,是一个分水排沙的设施,这儿叫宝瓶口,内江的水就是通过宝瓶口往里面流入到成都平原的。我们看到成都平原里面的河道纵横交错,可以把水引到各个地方。这里还有其他的一些,譬如说这是一个80年代修假文物,叫秦堰楼。我们一般旅行团去的话,可以到这个楼上俯瞰都江堰。这儿是二王庙(PPT),很不幸,汶川地震时候完全的坍塌了,现在据说在原样重建,但是不知道现在建的怎么样了。这个叫金刚堤,这儿是后来建的一个人字堤。这儿叫芙蓉观,是一个道家的场所,据说里面有唯一的李冰的石像,非常国宝级的文物。大概就是这么几块。

    首先这个工程在建的时候,它需要两个难题:第一个是什么呢?鱼嘴所在的金刚堤,这等于在江里面搞了一个小岛,但实际上,这个岛并不是天然的,是人工建的。我们知道水的冲击力很大,即使今天我们如果去九寨沟,从成都出发,从闽江顺流而上的,今天闽江水也非常湍急,当然我听说有些地方把整个闽江已经装到了直径4的大管子里面,人类真的太强大了,居然可以把一整条河流装到一个大管子里面,不过这真不是什么好事。当年闽江水水势应该是更大的,我们今天看到巨石放在江河里面就会被冲走,2000多年前的金刚堤怎么建的呢?当时就想办法,用竹笼装鹅卵石,我们知道鹅卵石是圆的,中间有很多空隙,这样大大降低对于水的阻力,使竹笼可以稳稳的落入江心,用这样的办法把金刚堤给建好了。还有一个,要开凿一个宝瓶口啊!而宝瓶口所在的山叫玉垒山,山石非常坚硬,在当时那么落后的技术条件下怎么办呢?又想了一个办法,在寒冷的冬天,在山崖底下烧这个岩石,把岩石烧的滚烫时候,舀起冰冷的闽江水泼在上面,石头遇到急剧的热胀冷缩会崩裂,崩裂出大块的裂缝,然后再用凿子一点一点凿开,这样大大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但即使是这样,这个宽20,长80的宝瓶口仍然耗费了八年的时间,终于把这个口给开出来了。

    它具体的是怎么运转的呢?它何以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可以保证成都平原旱涝保收,而且实现了一种无坝引水。这是当地的治水的六字箴言,叫“分四六、平潦旱”。什么意思呢?潦就是涝灾,旱就是旱灾。“分四六、平潦旱”就是说正常年境上,六成水通过内江进成都平原,供人们所用,四成水通过外江流走。而一旦洪水来了,再按照这个比例就涝了,此时这个工程可以实现自动的四六倒转,就是四成水进宝瓶口,六成水正常的流走,是可以自动实现这样的变化的。这是当时拍的照片(PPT),当时二王庙还没有坍塌,这是二王庙墙壁上做的几个字“深淘滩、低作堰”,这是李冰治水的六字箴言。“深淘滩”很好理解,就是要经常疏浚河道,防止河道被淤塞。“低作堰”就谈到了这儿,飞沙堰底部的精确控制。这个飞沙堰底部比宝瓶口底部要高一些的,但是又不能太高,因为它是一个排洪的设施,太高的话洪水排不出去,这个高度一定是经过精确测算的。

    我给各位讲讲这个工程是如何运转的,按照这个流体力学原理,里面有一个弯道环流的效应,这个大江大河在转弯的地方,上层的这些含泥沙量比较小的水,比较干净的水,它一般都是靠这边,我们叫凹岸,靠凹岸这边流的;而下层的泥沙量含量比较大的水是靠这边,叫凸岸,靠着凸岸流的。这个工程在在选址的时候,这儿就有一个天然的凹岸和凸岸相互配合,在这儿闽江水流过来形成一个自动的分水排沙。上层的比较清洁的水,靠着凹岸的流入到内江了,下层的浑浊泥沙量大的水,靠着凸岸这边通过外江,就是原来正常的河道排走了,在这儿实现第一次分水排沙。在这儿把金刚堤建成了一个月牙型,这里又有一个人工的凸岸和天然的凹岸相互配合实现了第二次分水派沙,也是下层的泥沙含量大的水通过飞沙堰流走了,上层的泥沙含量小的水靠着凹岸流入宝瓶口,最终进入到成都平原,这样保证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是比较干净的,防止里面的河道被很快的淤塞。

   “分四六”,也是说四六倒转是怎么实现的?主要靠飞沙堰的底部控制。刚才说了,它比宝瓶口底部是高的,我们可以想,如果正常面积下,水比较小的话,我去时候这儿已经没有水了(PPT),就是通过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了,这就是六成;一旦洪水来了,水位抬升,是不是这儿就有水了(PPT),在这儿流进内江的水,又有一部分通过飞沙堰重新排入到外江,这样实现了防洪泄洪的目的。这样一来进入到这儿的水就只剩下四成了,这样就保证了常年进入成都平原的水的水量是基本上恒定的,所以使成都平原实现了旱涝保收。这是非常非常巧妙的。

    另外为了保持工程有序运转,从李冰那时候开始就留下一个规矩,就是岁修,就是每年都要对这个工程进行修补,进行维修。这个岁修的过程大概就是每年到霜降时候,人们截断外江,让水走内江,抓紧时间疏浚外江的河道,这个时候要在立春之前完成。到立春时候,人们截断内江,让水走外江,然后抓紧时间疏浚内江河道,这个要在清明之前完成。因为到了清明之后,就是当地人民开始耕种,开始种水稻的季节,这个时候把两个江同时放开,都江堰就又开始一年新的运转了。这是当年的岁修的景象。(PPT)这是竹笼装鹅卵石了,现在这个景象已经已经看不到了,已经不用再进行岁修了,因为我们现在都江堰已经岌岌可危。在都江堰上游,离鱼嘴六公里的地方,已经建一大坝,叫紫坪库,按照规划,作为紫坪库大坝的配套反季节调节工程,应该在这个工程以下1.3公里处再建一个大坝,叫做杨柳湖。因为当时老百姓和一些民间环保人士强烈反对,杨柳湖这样一个工程暂时的搁置了,但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上面建一个坝,下面建一个坝,等于两头一扎,等于把它拦在中间,那么这个工程就会沦为和长城一样没有任何功用,而只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供我们买票参观。它已经毕竟运行了2000多年,那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不知道都江堰未来的命运会怎样。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也看到了,其实都江堰这种四六分水的治水方法,这种无坝引水的理念,这种对于飞沙堰底部的精确控制,拿到今天,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都是无可挑剔的。实际上坝和堰它们一横一纵,一堵一疏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水哲学,也是两种截然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念。实际上我们中国传统理念是非常讲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的,像我们去很多的道观,看到道观有一幅对联,上联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下联是“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什么叫做道法自然?我感觉都江堰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实例。坝是横的,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正面碰撞,是两种力量的迎面的撞击;堰体现的是因势利导,在不改变水的本性的前提下又实现了人们饮水用水的目的,二者相比孰优孰劣,是一目了然的。

    根据水利专家的判断,中国水库平均寿命也就是50年,像条件比较好的美国的水库也超不过300年。可是到今天,2011年,都江堰它已经安然运行了2266年了。何等的伟大!如果我们人们答应的话,它还将继续运转下去,继续的去造福当地老百姓。现在这个决定权在我们手里,看我们让不让它这样子继续下去。

    看完了伟大的都江堰,看看我们现在关于治水的问题,这儿有世界建坝情况的排名表(PPT),我们看到,中国已经昂首站到了进入了世界前列。这里收录的都是大坝,什么叫大坝呢?高度15以上,库容300万立方米以上的叫做大坝。 建国以后,我们国家我们国家兴建水坝有将近9万座,由于建筑质量不好,垮了两万多,现在大概还有6万多,其中2万多是15以上的大坝,我们看到我们比与其他的要多的多。

    现在人们对于建坝有一个共识,在国际上有一个共识,我们国内可能宣传的不是太多。早在1997年时候,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这个建大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牵涉到各个方面,所以1997年时候,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人文领域的专家同时汇集在日本,召开了世界水坝高峰论坛,这个论坛得出一个结论:“人类从此告别筑大坝的年代”。为什么呢?因为大坝带给我们害处要远远大于它带给我们的好处。还说,“我们人类要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健康的流淌的河流”。河流河流,你都堵上了,还能叫河流吗,都不流了还能叫河吗?我们说,河流是地球血脉,都给堵了,是不是就叫血栓?整个地球被血栓了,他的肌体还能健康吗?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所有大坝都不能修,而是尽量不要修这些大型的,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水坝。

    这个是(PPT)南水北调一个工程图,我们不看东线,我们看中线,与我们河南联系很紧密的,它以我们南阳淅川的丹江口水库为起点,丹江口水库是我们最好的水源地之一,这里是国家二类水水质,这里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去旅游的话不用带矿泉水、饮用水。它是从这儿为起点,通过河南、河北供给到京津地区。对于这样的工程,沿线的城市是非常欢迎,因为我们沿线可以分一些水。一期工程计划调水95亿立方,实际上北京也就是分了10亿立方,我们河南分了30多亿立方的水,这对我们这样一个缺水的省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沿线的省市对这个工程非常环境,除了沿线的南阳、许昌、郑州,像远离总干渠的周口、漯河都纷纷兴建支渠,这也是要分一杯羹。但是很多专家在担心,这样的工程,因为丹江口是汉水的上流,它无非是把汉水这种非常好的环境给转移到北方去而已,这个水调走之后,汉水下游的这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该怎么办,许多人非常担忧。

    这儿有一个引江济汉,这也是中国当代修的最大的一条运河,实际上是要补一点水的。这种补水当然比不上原生态的自然的来水,所以这样的工程应该说利在我们河南,弊在人家湖北。但是像这种利弊的对比关系我们河南人有时候也未必都吃亏,尽管我们河南人向来以忠厚老实著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安阳林县的红旗渠,这种红旗渠精神当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红旗渠引的是漳河水,漳河下游是河北的古城沧州一带,就是我们红旗渠把很多水引走了,古城沧州一带这里有很几个村子,他们开始吃深层的地下水,而当地地下水氟含量是严重超标的,所以导致当地的那几个村子老百姓一个一个都是严重的氟中毒,氟中毒的表现就是一笑牙都是黄的。这就是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与人们的初衷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初衷就是大坝建成以后,我原来想的也是丰水期放水,枯水期蓄水,这样不浪费。但实际情况是大坝一旦建成,大坝以上和大坝下就成了对立面。到了枯水期,我上游自己的水还不够用,会给你放吗?所以原来河北和河南那边说,你得给我们放一点水,要不然我们沧州这儿没有水喝。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去红旗渠的人会发现,红旗渠的水也是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漳河它起源于山西,人家山西境内建水坝了,把水给拦住了,咱们这边红旗渠也快没有水了,于是我们河南和河北不再打架了,我们一块跟山西说,你们太不够意思了,得给我们放下来一点水。这就是我所说的大坝一旦建成,大坝以上和大坝以下就成了利益的对立面,你想让他放水实在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要建大坝是要有效利用水资源,不能让水白白流走,可是我要说的是,这个水不给它堵住,让它流走,让它流到海里面去,这绝对不是白白的流走了,它带给我们的是用钱无法衡量的更大的生态价值。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大坝建成之后,大坝以上浅水变深水,大坝以下深水变浅水,甚至于完全干涸,这一条生态系统不可能那么快就调整过来。

    PPT)这是我刚才谈到的青海湖,也称为中国最美的湖泊,这个青海湖面积4500平方公里,近些年来面积在不断萎缩,据说每年水平面下降1015厘米。这个水里面有一种特有的鱼类叫做湟鱼,这个鱼没有鳞,当地已经严令禁止捕杀食用,但是据我所知,这个禁令好象不太好用。我一个朋友从青海旅游回来非常兴奋的告诉我,那儿的湟鱼太好吃了!我就非常的奇怪,早就禁止捕杀了,你怎么还能吃到啊?他说:“是,那菜谱上都没有,都是饭店老板偷偷给给你推荐。”我一听,心里对我这个朋友非常鄙视,他真该好好学学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这就是表尊以耻为荣。真的吃了这种东西心里真的那么满足吗?而且这个湟鱼生存状况已经是非常非常艰难了。为什么呢?很多鱼类都有这种回游的习性,到了春天它产卵繁殖的季节,它从这个河道逆流而上游,往上游,到上游水浅的地方产卵繁殖。现在青海湖很多补给河流上面都兴建了水坝,就导致他们截断了湟鱼回游的一个通道。我们看,(PPT)这是青海省刚察县的沙流河,青海湖的一个重要的补给河流,也是湟鱼的重要的回游通道。我们看到这都是在回游过程中由于河道没有水隔搁浅在河滩上的湟鱼,每年这样的要死几千吨。 我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关于湟鱼的一个纪录片,最后解决的办法居然是人工培育黄鱼鱼苗,每年往里面放几十万,几百万尾。我感觉这样的办法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往里面放的再多,在回游时候都搁浅了,这不是都白弄了吗?它是自然本性释然,并不像人们,一看这条路不通,换一条路,它是一定要这样,这样的办法应该是不起根本作用的。根本办法应该是什么?不说把这个坝给拆掉,最起码应该降低坝高,或者给湟鱼留一条回游的通道,这才是真正的治本的方法。

    PPT)这个是博爱的清天河,号称北方三峡,非常漂亮。这个是我当时坐船下船之后站在大坝上,我身体基本没有动,我往身体这边拍一拍照片,有水的,非常漂亮,青山绿水;我原地不动,再往大坝以下又拍摄了一个照片,就是这个样子(PPT),这两项对比非常鲜明,这边河道完全干涸,这个里面鱼类、植物、微生物还有存在的可能性吗?这个生态被完全的破坏了,即使到了丰水期放下来那么一点水,最多也就是个把月,生态系统死过去是很快的,让它重新复苏过来,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大坝以下环境已经完全被改变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理由和观点,所以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办法就是不建大坝,甚至于有些国家甚至拆大坝。从1997年世界高峰水坝论坛之后,把每年的314号定为世界反水坝日,但是我们好象没有宣传过这样一个纪念日。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三峡,最近它也是受到社会关注很多的,都说这样一个中下游的干旱与三峡是不是有联系。我不知道,专家们应该也不知道,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我只能说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毕竟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证据能拿出来。

    这些大的工程,包括我们的小浪底,对整个河流一个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防洪的功能,像我们黄河,1972年时候变成季节河,雨季有水,旱季没有水。1997年干脆变成内陆河,跨年度断流,雨季断流。所以在1997年时候我们总理发话,上游水坝必须放下来一些水,要不然很多古代诗歌都没有办法说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开封不复还”,到开封就没有水了,而开封离黄河入海口还有684公里呢。还有“风在吼,马在叫”,黄河没有水了还怎么咆哮?黄河每年的径流量560亿立方,我们应该有60%让它入海,发挥它的生态功能。我们可以用多少,可以用四成,最起码也要倒四六,用六成,放四成。可是现在,虽然我们有一个小浪底,不用担心它断流了,可是很多专家也说,它放下来那么一点水,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到,那也仅仅是管理意义上的复流,而不是生态意义上的复流,想恢复它的生态系统还远远不够,而我们沿黄省市正在加大对黄河水的利用,包括我们郑州也是这样,我们东区那些景观水不全都是调的黄河水,真正入海的可能更少了。

    像三峡有这么几个好处是无法否定的,第一就是防洪,这是我们必须肯定的,没有它之前,每年长江洪水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有它之后,这个就不用担心了。还有它的发电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这个三峡工程我只能简单说,实际上关于三峡的这种话题真的很多很多,因为咱们仅仅讲环境生态这一块,实际上三峡对我们旅游、对航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影响,今天咱们时间关系,主要说它生态这一块。

    三峡工程在建设时候争议是很大的,在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拿到全国人大提议来表决通过,当时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也就是说有将近1/3人都没有投赞成票,这在我们人大表决历史上应该说是非常少见的。这时候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这么人大代表很多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三峡工程的问题,而我们现在媒体的轰炸是很厉害的,可能每天耳朵里听,眼睛里看的是这个工程多好多好,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理念,结果投了赞成票,即使这样,仍然有将近1/3的人没有投赞成票,这个就说明它的争议真的是很大很大的。

        当时有一个观点我不太赞同,说这个工程是造福当地老百姓的。我就想,你怎么把人家造福了呢?你怎么知道人家不幸福了呢?大江大河两岸,自古以来所有文明都是产生于这些江河两岸的,都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人家可能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你怎么知道人家就不幸福呢?没钱就一定不幸福吗?这是未必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并不一定要与物质财富积累程度成正比的。我们看看很多亿万富豪,韩国那些大明星缺钱吗?他们经常自杀,压力太大。他们幸福吗?肯定不幸福,他们压力很大。我们经常看到我们身边一些人,包括我自己,我想肯定在座的也有,我们可能并不是很有钱,但是我们过的逍遥自在,我们很幸福。我原来去澡堂洗澡时候,有一个搓背的工人,我很奇怪,我说:“你怎么整天那么高兴,天天不是哼着小曲就是讲笑话?”他说:“我有什么不高兴的,我给人家搓背,我挣钱不多,我自己吃喝也够了,我在这里上天,我夏天热不着,冬天冻不着。”多么朴素的幸福观啊!我们现在去造福人家了,让人家搬迁,你有没有真正问过人家愿意不愿意?而且有时候你这种搬迁的策略,因为这种远程搬迁耗用很大,老百姓也不愿意,就想了一个办法,往山上走,只要水淹不着就完了。有记者问当地农民:“你感觉这个政策怎么样?”这个老百姓说:“感觉政府没有把我们当人。”这就很奇怪了,这也是好事啊,怎么没有把你当人呢?他说:“你看看后面都是什么地,都是60度的坡,要能上去,我爷爷的爷爷都上去了,谁能上的去,猴能上的去。”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一些政策时候,没有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导致有些政策看起来初衷很好,但是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

    接下来看它在生态环境上的影响,首先三峡库区共有植物3104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46种,直接受三峡工程影响的有550种,其中有一个非常珍稀的植物叫疏花水柏枝,是一种非常珍稀的植物,在全世界只剩下8000余株,全部分布在长江秭归、巫山、巴东三县海拔180以下的长江两岸。看前面多少定语,就说明它生长的范围非常狭窄,我们知道长江蓄水要蓄到175的,它这个原生环境基本上完全被破坏了,即使我们科学家把它抢救回来把它种在试验田里面,它原生的基因也可能丧失了。

    再说对里面鱼类的影响,实际上像著名的埃及尼罗河上阿斯旺高坝已经有了很惨痛的教训,由于这个大坝的建成,埃及当地尼罗河里面特有的30多种鱼类彻底的灭亡。有了这么一个三峡的大坝,长江里面共有112种特有的鱼类,是我国特种鱼类最多的这样一个水域,这个工程建成之后,环境可能很多就被改变了。而且我们刚才说了,这种鱼还有回游的习性,长江里原来有一种鱼叫中华鲟,现在已经基本找不到了。原来就是就是葛洲坝建成时候,它只有几十米高,它其实就把中华鲟回游通道阻断了。1991年时候有报道说,中华鲟万里大回游,它是从长江入海口一直到金沙江,完全壮观的万里大回游以后在业看不到了。当年看到的是什么?由于中华鲟反复的向钢筋混凝土大坝反复冲击,大坝以下血红一片。这就是对这些鱼类的影响。

    还有这里面污水的影响,从三斗坪到重庆主城区,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是2亿吨,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支流沿岸每年排入的污水是25亿吨。原来没有大坝时候,这个洪水力量有坏处,也有好处,它加强江河自净能力,直接把这些脏东西冲到海里面去了,当然到海里面怎么办咱们暂且不管,它本身自净能力很是强的,有了大坝之后,特别是靠近大坝的水域,基本上处于常年静止状态,与外界没有交流,于是人们就担心这些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库臭水、死水。而且有报道说,长江大坝以上的沿岸地区开始纷纷寻找新的生活水源,他们已经预见到这种污染的存在。

    还有比如说泥沙的问题,长江水现在含沙量每立方米1.2公斤,每年排沙5亿吨,现在是世界第四大含泥沙量的河。原来没有建大坝之前,长江水从海拔220的重庆流淌到海拔66的葛洲坝,它是把这个泥沙平均分布在将近700公里的河床上,对于河床的抬升并不是太明显。现在大坝建成,从重庆流出的江水很快就会流速减缓,甚至静止下来,泥沙沉积下来了,很可能形成长江水倒灌重庆。这些泥沙还可能影响长江入海口处的上海,为什么它那么远会影响呢?我刚才说了,海平面不断上升是会侵蚀陆地的,比如说我们上海,原来每年长江冲刷下来的泥沙,它会有一个瘀积造陆的作用,造陆的功能和海水侵蚀的功能两项抵消,动态平衡,所以我们陆地减少并不太明显,以后我们的上海陆地会不会被海水淹没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是我们应该说它会受一些影响。

    关于三峡我们说这么多。

    最后一个就是简单说一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森林植被面积萎缩。首先是生物多样性,一个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多样性,第二个是五中多样性,第三个是基因的多样性。

    PPT)这是我们可可西里特有的一种动物,叫藏羚羊,藏羚羊的皮毛质地非常之好,用它的皮毛做成的披肩在欧洲市场上叫沙图什,一条可以卖几万美元。当年就有很多人拿枪来盗猎藏羚羊,索南达杰就组织了一支队伍来保护藏羚羊,他在与藏羚羊盗猎分子的枪战当中壮烈牺牲,临死保持着射击的姿态。令我们欣慰的是,在他之后有很多志愿者接过了他的班,现在咱们的藏羚羊种群恢复的已经很好了。

    说到生物多样性还要说说这种中国人所谓的吃文化,中国认真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埋的,好象没有咱们不吃的。北方人还好一点,南方人那就更加过分了。我有一个同事的女儿在业余时间,我知道她在北京一个水族馆里面做一个讲解员,我问她:“你又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你就是背一个词,如果游客问你上面没有的词你怎么办?”结果这个小姑娘一笑,说基本上不问什么题,要问的话就一个词问的最多,就是这个鱼好吃吗?看了之后就想尝尝这个味道。

    PPT)这个是鱼翅,就是鲨鱼的鱼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推崇的一种非常珍贵的美食。可是中国人大量食用鱼翅是以大量鲨鱼被杀有关的,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仅仅一个北京每年消耗的鱼翅就要屠杀一个100万条鲨鱼,仅仅是一个北京。(PPT)这是一个大型鱼翅的晾晒场,这是一条母鲨鱼被捕之后从肚子里面掏出来的几条马上就要出生的小生命,真的让人不忍心。更加令人骇人听闻的是什么呢?由于鲨鱼鱼翅本身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其他部位的价值,而且捕鲨鱼要出远洋的,鲨鱼本身体量比较大,于是怎样在出去一回尽量得到更多的鱼翅呢?就抓到鲨鱼之后,把鱼翅割下来,把鱼身子重新抛大海里,就是为了多得鱼翅。我们看,这是一个被割掉了鱼鳍重新抛到大海里的鲨鱼(PPT),等待它的只能是死亡。

    第二个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少。

   我们看到一棵50年树龄的树的价值达到196000美元,我想还是让它发挥生态价值比较好,而不是做一次性筷子,做纸张。

    PPT)这是原来内蒙古一个废旧汽车的回收场,沙进人退。

    PPT)这是我在2005年到我们中国最好的草场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我是唱着“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去的,结果发现却是“风吹草低见黄土”,远处看是绿色的,近处看是裸露的黄土。

    这儿是远处的一个工地,我问当地人在干什么?说是在建一座大型的棒球场。我就非常不理解,我本人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体育谜,各种项目我就算不会玩,规则也我都知道,就是这个棒球、垒球我是怎么也看不懂,不知道怎么打一球棍一扔就跑了。我不知道,那么偏远的内蒙古有多么人能看懂棒球,有多少人会玩棒球,在这么好草场上建这么一个大型的棒球场。

   PPT 这是阿拉善,春天到了要播种,这是在干什么呢?刮沙,不是保健那个刮痧。就是因为当地沙尘很大,在土地上有一层厚厚的浮尘,每年在耕种之前要把这个沙尘给刨掉,而这样的行为每年要进行三次到五次之多,即使是这样,土地肥力不断下降,产量逐年降低,这都是沙尘所带来的影响。

    时间的问题,我今天只能说这么多。我想,我们要保护环境,首先要做的一条就是从观念上要改变过来。关于人类有一种定义,说世界上有193种猿类和猴类,其中192种有毛,一种无毛,自称人类。这种说法可能有一点调侃,我想它最起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和和谐观,只要我们上至这些决策机关、政府部门,下至我们的普通老百姓,我们从身边做起,比如说去那儿就拿一个这样的茶杯,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等等,从这些小事做起,我们的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今天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冯老师用生图并茂的演讲给大家讲了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谢谢大家今天来参加我们的“豫图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