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回顾

生命“无”境 逍遥美悟——品读《庄子》


发布:2019-07-04   作者:   查看: 5257

讲座时间:616

讲座主题:生命“无”境  逍遥美悟——品读《庄子》

主讲嘉宾介绍史鸿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

       

讲座内容回顾:

本期“中原大讲堂·豫图讲坛”荣幸邀请到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史鸿文老师带领大家品读《庄子》。

史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庄子》的成书及作者。关于《庄子》的成书,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但基本认定成书于战国中期。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这本书的内篇是由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是他的后学也就是他的门人、学生、信仰者、追随者所作的。

《庄子》一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亦庄亦谐。既有非常庄严深刻的哲理,又有诙谐幽默的故事风格;二是人生坐标。先秦诸子的散文,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抒情言志,大都以人生为坐标,《庄子》关注个体生存状况、个体心灵拯救、社会道德沦丧;三是浪漫文风。《庄子》将理与寓、言与意、情与境融会贯通,读起来既能给人以美好的审美体验,又能从中感悟到深刻的哲学道理。

《庄子》的思想精髓有以下几点:一是生命“无”境。“无”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表明了庄子人生追求的超越性、开放性和虚无化的特点,蕴含了人生解脱及精神解放的意义;二是弃物重身。庄子认为人的身心才是人的根本,外物只不过是为人的身心服务的意识对象;三是“游”心于淡。庄子的“游”表明了他对人生现实困境的自由释放,其实质是打破功利主义的一种人生追求,以无为无作的态度去游曳心神,逍遥人生,获得心灵上彻底的自由解放;四是“神”行官止。庄子认为人应该放弃对形体的过度关注,而深入到对心灵的更多呵护。

《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深远,体现在:一、逍遥人格的流转。庄子一生很贫穷,但他不在乎,而且能自得其乐。这种洒脱的人格,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不断流转,时隐时现,成为不得意文士解脱自我的生存方式;二、文人灵感的来源。庄子的思想、人格、心态,尤其是他的文风,由于契合了许多文人的心理,成为后世文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三、出世入世的辩证。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未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四、对道教的影响。《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正式成为道家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