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昆曲(下)
发布:2018-09-27 作者: 查看: 6858
讲座日期:9月16日(周日)上午9:30
讲座题目:《百戏之祖—昆曲(下)》
主讲嘉宾介绍:
徐晓生,字羽柯,号胡子大生,国家级吟诵、戏曲和诗词专家,雅文化慢生活倡导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布道者。广州粤秀书院国学专家、深圳遵上思想学院元师、浙江澜山书院院长、浙江天台“胡子大生名家工作室”领头人。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人物”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佳讲师”称号。
在南方多个城市义务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昆曲、举办全国吟诵师资培训班等,获益者遍布全国各地,因其幽默风趣的表达技巧、生动传神的肢体语言和信手拈来的深厚国学素养而广受赞誉。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其专著《古诗文吟诵入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独立编写的高职朗诵教材《青少年经典诵读》之《中外戏剧》一章,自编吟诵、书法、戏曲、古琴等小学和幼儿园系列教材若干。
讲座内容回顾:
徐晓生老师带领各位读者继续领略昆曲之美,更加深入细微地以玩儿的心态诠释着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老师下半部的讲解分为四部分:一、昆曲的吐字发音归韵。现实问题是文化断代,导致吐字发音归韵难以被传承。各个剧种都面临这个问题。徐老师接着传授听众吐字发音归韵里的三个字:声、韵、调系统并做以详细解释。例如:“昆曲”的“昆”字如何发音,在不同的语言系统里,也是不同的。普通话则是用罗马拼音来读汉语。徐老师以唐诗《静夜思》为例,为我们逐句,单字解释发音问题。徐老师又讲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因为唱京剧落下很多毛病,自己下了很多苦功最终纠正了吐字发音归韵的问题。徐老师普及汉语和普通话在吐字发音归韵上的区别。又以大量字音作为例子讲解了南北方人讲话的轻重尖团发音的不同。
继续言归正传,徐老师讲解昆曲的吐字,1.咬字:字头;2.技巧:口劲。并以实例的发音示范,形象生动地帮助大家更加直观地去理解。3.发音部位:唇、齿、舌、牙、喉(五音),徐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座的读者们频频点头称颂。4.尖团音:分轻、重尖团。5.发音(1)持续音:字腹。(2)四呼。6.归韵(1)韵尾:字尾。分为两种:阴声韵、阳音韵。(2)ng要唱成n,昆曲中的后鼻音要转换成前鼻音。这是昆曲里面一个奇怪的现象。(3)所有这些字都要归韵,归韵时为下个字唱出之前,俗称收韵。
讲完昆曲的吐字发音归韵,徐老师又介入一个新的概念:昆曲的行腔特点。1.水磨调:依字行腔。总体说来其特点是唱腔委婉悠长,含蓄典雅。具体特点:一个字要唱好半天。(1)技巧:赠拍,改4/4为8/4拍。徐老师以《牡丹亭--游园惊梦》为例,给出具体的解释。(2)橄榄腔,音量从小到大,再到小。2.十六种腔格。昆曲的十六种腔格包括带腔(又分三种):撮腔、带腔、连撮腔等。徐老师遗憾地表示现在能够把昆曲十六种腔格运用得滚瓜烂熟的艺术家已经很少了。徐老师强调: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必须要面对面跟老师学习。3.声调。普通话的三声在昆曲中要读成四声,普通话的四声在昆曲中要读成三声。4.搭头:每个字出口都要比本音高出一个音或半个音,然后快速回到本音。这是昆曲能够唱出味道的最方便法门,或诀窍。5.入声字:这是昆曲区别于京戏、豫剧等地方戏的特别之处,因为这是汉语最精巧的地方,被普通话给掩盖了。徐老师颇有兴致地以大量实例进行讲解,何为入声字呢?徐老师也举出大量入声字的发音技巧。
三、昆曲的行当:家门。它分为三大类:旦角、生角、净丑角。老生、外、末、小生、净、付、丑、旦、帖、老旦历史由来已久,后来根据舞台表演的丰富,逐渐细化。徐老师详细讲到老生及旦角家门的分类,及它们的表演、用嗓、脸谱、特点、衣着、造型、道具、唱法。
四、昆曲与京戏豫剧等地方戏的比较研究。1、地方戏都有前奏和过门,而昆曲则无。2、昆曲男女角色都有道具。3、昆曲分出连续剧,地方戏则为单本剧。
徐老师最后总结到:一、昆曲是大雅之音,阳春白雪。2、地方戏热闹,接地气,因为下里巴人,所以一定是爱者众。3、不同的场合和情景,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4、不同的人生历练,不同阶段喜欢不同的东西。昆曲的三个形式:第一,拍曲,曲会。第二,堂会,雅集。第三,舞台演出。讲座末尾,徐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给大家演唱了著名的豫剧和昆曲选段并在愉快的氛围中解答了现场读者朋友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