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回顾

百戏之祖—昆曲(上)


发布:2018-09-20   作者:   查看: 6986

 

讲座日期:9月9日(周日)上午9:30

讲座题目:百戏之祖—昆曲(上)

主讲嘉宾介绍:

徐晓生,字羽柯,号胡子大生,国家级吟诵、戏曲和诗词专家,雅文化慢生活倡导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布道者。广州粤秀书院国学专家、深圳遵上思想学院元师、浙江澜山书院院长、浙江天台“胡子大生名家工作室”领头人。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人物”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佳讲师”称号。

在南方多个城市义务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授昆曲、举办全国吟诵师资培训班等,获益者遍布全国各地,因其幽默风趣的表达技巧、生动传神的肢体语言和信手拈来的深厚国学素养而广受赞誉。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其专著《古诗文吟诵入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独立编写的高职朗诵教材《青少年经典诵读》之《中外戏剧》一章,自编吟诵、书法、戏曲、古琴等小学和幼儿园系列教材若干。

讲座内容回顾:

徐晓生老师的开场白自然而不落痕迹,直切主题。首先,徐老师介绍了昆曲的历史地位;昆曲是在京剧、豫剧、越剧、黄梅衰落之后诞生的,直到清代雍正帝才取消。虽然从政府层面取消了这些昆曲乐团,但这些谙熟传统文化的人们就流落到了民间,他们又将怎样延续昆曲的魅力呢?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层次分为下列几种:第一,昆腔。第二,昆曲。第三,昆剧。当时的乐工将他们的音乐和当地的吴文化、越文化、江浙文化结合,形成南曲。徐老师又颇有兴致地讲述南音、北曲的形成。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没有断代,所以我们还能看懂古代的东西,而莎士比亚的原作西方人已经看不懂了,只有少数研究的专家能够看懂。徐老师又继续讲到语言的发音在中国的演变,直到1955年,周有光先生推行普通话,并使其成为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唯独没有汉语。我们今天需要了解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汉文化。从南曲、北曲、元朝再到明初朱元璋时代,诞生了昆腔。

昆曲发展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魏良辅,他酷爱北曲,经过潜心钻研,终于形成了水磨调。接着,徐老师又解释到戏曲是慢生活,而它不受当代青年人喜爱的原因就是因为青年人更多崇尚的是快生活。作为河南人应该感到自豪的是豫剧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剧种了。

徐老师从南曲的发音又引申出日本语的出处,日本语原来是我们唐朝的河南话、洛阳话,也是北宋的开封话。包括台湾话,也是我们的开封话。徐老师又娓娓道来关于北曲的发音、给读者们普及了什么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在河南贾湖镇发掘的证据证明距今9000年前就有高雅的七声音阶的音乐和乐器了。所以七声音阶是中国古代的产物,而五声音阶也是起源于中国。徐老师又帮助我们了解到一个惊人的创举:就是世界的五个人种、所有的文化都起源于中国。从音乐到文字到语言。作为五声、七声音阶只是区分南北曲的界限。徐老师又讲到工尺谱和入声字的概念。

昆曲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清歌冷唱。也就是一批不想做演员登舞台的文人雅士就喜欢坐在那里唱唱昆曲,也叫坐冷板凳。徐老师又详细介绍了昆曲的几种伴奏乐器:笛子、琵琶,有小三弦、弦乐,也就是提琴。第二种,雅集堂会。第三种,舞台演出,称为昆剧。

    昆曲美在何处呢?第一是声线美。把声音控制得很好。十分力只用三分。和豫剧的讴,秦腔的十分力用十分力的吼完全不同。徐老师又形象地介绍了昆曲的节奏美。他以戏曲《游园惊梦》作为例子讲述。第三是昆曲的发音美,讲究轻重尖团。第四,徐老师用大量的著名古代诗词作为例子,讲述昆曲的戏词美。

昆曲为何能流传至今?第一,音乐被发明之初的作用:五音疗疾。第二,慢下来对当代人类的重要性:雅文化慢生活。第三,深呼吸、长吁气,对于身体的绝佳妙处。第四,通过昆曲我们可以进入丰富的文化宝藏。

讲座最后,徐老师邀请昆曲社的台柱子崔老师给大家演唱了昆曲唱段《牡丹亭·寻梦---懒画眉》,徐老师伴奏。演唱完毕,徐老师和现场读者进行了互动问答。对读者提出的:如何培养小朋友对昆曲的热爱?徐老师也给出了详尽的解释。整场讲座都在热情高涨的气氛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