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回顾

老子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2018-08-09   作者:   查看: 7045

讲座时间:722

讲座主题:老子离我们有多远

主讲嘉宾介绍刘佰洋,三门峡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

       

讲座内容回顾:

本期“中原大讲堂·豫图讲坛”荣幸邀请到了三门峡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刘佰洋老师为我们解读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老子生活在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而今我们却还在研究他的思想,可见其内涵之博大精深,越琢磨越有味道,越深入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用老子自己的话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也就是说,有学问的人对《道德经》敬畏并勤勉地践行,普通人是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不好学的人看了不屑一顾,不知所云。因此,老子距离我们也近也远,因人而宜,因心而定。

《道德经》成书于函谷关,是万经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宝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老子能写出如此著作,除了天分聪颖,悟性极高外,还与他特殊的岗位密不可分。身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馆长及档案馆馆长,他不仅能看到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文献资料,更能接触到高层次的人才。可以说《道德经》是哲学之根、修养之本、政治之基、兵法之祖、清廉之先。

“道”有两大概念,一是无为,二是柔弱。无为就是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使用权术,要顺乎民心,要遵循天道,不要过分压迫,要安居乐业。柔弱就是要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要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

《道德经》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三大关系与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借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得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