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回顾

一碗面,一座城


发布:2018-08-02   作者:   查看: 6478

 

讲座日期:715日(周日)上午9:30

讲座题目:《一碗面,一座城》

主讲嘉宾介绍:

马红丽,资深媒体人、作家,原《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师从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磊先生。主笔大型系列报道《味道河南》、《杏林史话》等,著有《食林广记》(商务印书馆出版,二月河作序,荣获20174月中国好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为《本草中国之脐针》、《烩面的故事》等多部纪录片总撰稿。

马红丽老师以提问互动式的方式开讲,亲切自然地点出“面”在河南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指出面条由“饼”而来,分析连年征战的战国时期的“饼”和现在的不同;趣味性地引出战国时的墨子讲述的偷盗别人家 “饼”吃的故事,说明当时的“饼”其实是很难吃的。接着,马老师带领大家来到汉代,出现了面条鼻祖煮饼。汉代经济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养生,“饼”的历史地位也比先前有了很大提升。马老师指出,汉代的饼有蒸饼、煮饼之分。到了魏晋南北朝,汤饼种类更加丰富多彩,面条已成为这时期百姓最重要的一种主食。马老师风趣地讲到《世说新语》里的一则小故事:魏明帝召何平叔进宫,让其吃一碗热汤面,出汗之后,何平叔的皮肤竟还能白皙如初。马老师谈及养生,夏天吃热面,多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湿热。紧接着到了唐代,汤饼的制作方法、卤的种类之多,难以计数。到北宋,包括汤饼在内的很多美食的叫法都有了归类和融合。

面条的出现有哪些渊源呢?马老师娓娓道来,1.辟邪;并指出中国南方将一些传统的饮食风俗习惯保持得较好,较完整。马老师具体阐释面条的避恶;话锋一转,又点出豫东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进而发出中国传统美食的伟大,饱含中国人的智慧的感叹。2.面条的祈福祝寿;并指出《新唐书》中唐玄宗关于面条的两条文献。包括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和面条的趣事。

马红丽老师和读者们继续互动,她又提到,豫东地区在得子后,更是要大摆宴席,全村捞面吃,捞面也是捞福的意思。马老师又讲到史上著名的汤面条:梅花汤饼、南宋的百合面的制作过程,和其与众不同的特殊功效。古代冷面—夏日冷淘,在我国唐代就已十分流行。包括日本的生鱼片,其实也是起源于中国的。接着,马老师又声情并茂地指出唐代宫廷的官员们对冷淘的热爱,以及北宋人们生活、经济富足,冷淘也在百姓的生活中继续占据饮食重要位置。古代开封,春、夏季食冷淘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了。下面登场的盘兔,也是流行于宋、元、明三代不倒的一道面食。马老师继续介绍,习大大吃过的大刀面。而羊肉烩面又有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1.唐太宗落难说。2.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3.日机轰炸郑州说。4.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5.山西回族传统面食说。马老师还介绍羊肉烩面在现代社会的流行。

“这里就给大家讲一下兰州牛肉面怎么会是从河南传出去的?”马老师以羊肉烩面为跳板,话锋自然流转到兰州牛肉面。讲到它的历史,制作秘方。其间有文献,有历史小插曲,也有听后令人垂涎的优雅文字。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小小的一道面,小小的一道美食,一碗面就是代表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