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文明礼仪修养
发布:2018-07-12 作者: 查看: 6600
讲座时间:6月24日
讲座主题:国学与文明礼仪修养
主讲嘉宾介绍:常晋波,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市第四十九中学书记。
讲座内容回顾:
本期“中原大讲堂·豫图讲坛”荣幸邀请到了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常晋波老师与大家共同探讨国学与文明礼仪修养。
“国学”一词在一百年之前是不存在的。当时中国文明发达,人民富庶,我们认为中国是正中间的国家,其他地方都是蛮夷之地,所以中国人是文明人,我们的学问就是最正规的学问,也就没有“中学”、“西学”的概念。但之后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800年后,1900年前跌入谷底。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重重打击,让中国积贫积弱,工业、农业、军事、科技等没落。这时候我们醒悟要“睁眼看世界”,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便有了中、西学之分。
西方人信上帝,中国人信祖宗。西方人讲皈依,信上帝得救赎,中国人靠主宰,君子自强不息。中西方文明的不同,使得在文明催生下产生的两种礼仪也不一样。一是肇始诉求不同:中国礼仪是治国理政的大智慧,而西方礼仪是交际应对的小技巧。二是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中国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西方崇尚狩猎,崇尚贸易,迁徙频繁。三是价值内核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也会不同,中国是熟人社会,人们总是相对稳定的在一起,因此讲究团结,互相支撑,求双赢;西方人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强,讲征服,讲战胜。四是外在尺度不同,中国人宽松、包容,讲调和,西方人严谨、考究。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主要通过圣贤教诲、父母之命、生活养成、仪式提升这几大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究学做君子,君子的修养可以概括为:温和端庄、慈爱恭敬、成全谦让、谨言慎行。
讲座最后,常老师将本讲内容总结为三句话:
一、国学复兴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
二、国学礼仪追求“和合共赢”的“仁”境界。
三、心仪成礼是礼仪修养的核心要义,对中国人来说,内在的修养要大于外在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