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回顾

品读经典


发布:2018-07-04   作者:   查看: 6737

讲座日期:6月10日(周日)上午9:30

讲座题目:《品读经典》

主讲嘉宾介绍:

张士广,1962年生于北京,崇德净心首席讲师,二十多年来潜心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文化机构任职,创办了北京崇德净心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10年,应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澳大利亚国际文化产业协会的邀请,张士广老师前往悉尼访问讲学,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广泛好评,并受到我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文化参赞接见。

讲座内容回顾:

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张士广老师来和我们一同探讨关于《品读经典》的话题。张老师开门见山,直切主题。先引入概念,逻辑条理清晰。开篇即阐释了何为“经典”;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例,讲述它们出处分别为《论语》,《礼记》。并鼓励年轻人,要孝仁爱亲,终生学习。

那么,如何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呢?张士广老师认为孝为根本。接着,生动地用孔子和曾子的对话阐释孝的起源、定位、终结。强调了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读书、明理、挣钱都非难事,而一个人习以成性,要想改变,称为“势必登天”。张老师举商汤的例子,说明一个人每天都完善自己一点点,是多么可贵的事。知识分为四个阶段:1.书本中的知识;2.电脑中的知识;3.自己脑中的知识;4.习惯中的知识。然而前三者都不属于自己,只有将好的知识用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恶习,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才是自己的。正如老子曰,‘自胜者强’,能够改变,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者。那么,何为国学?1.固国之学;2.不是我们的学问,外来的,最后和儒家思想,老子思想融合贯通,也受之人们的喜爱的。孔子的六艺也叫国学,今天谈到的老庄和孔孟之道是更小的范围。接着,张老师解释“经典”中“经”的概念:1.正确的途径;2.正确的方法。以及何为人生,人生的规律何求,如何品味人生。让我们一起从经典中寻找线索。《论语》,《老子》中对于何为智慧,知识的增加也有先贤的定论。张老师更深入浅出地解释要想获得智慧,就需要做减法。接着,张老师又用佛陀弟子阿难跟佛祖间的对话,强调良师益友对人生的重要性。再次说明要想品味人生,就必须去经历人生。张老师指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尽早立下人生志向’。读经典,是要提高我们的修养,增加我们的内涵,改变我们的行为;想要内涵不断提升,求学之心必不可少。

张老师又引入概念,何为“三十而立”?他纠正了现在年轻人对“三十而立”的误读,以夫子15岁立志重新阐释了这一概念。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就更需要生活的智慧,转化忧虑苦闷的智慧。张老师讲了颜回和子贡的故事,表明颜回拥有与众不同的德道风骨。《论语》里对道德高尚的人有专门的表述。要想做到德才兼备是非常不易的,但也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之一,同理,一个人要想成功,更多依靠的是非智力因素:无私、谦卑、包容、好学、忍让。“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从小的习性,就知他长大后有没有成就。故君子要自我完善,等待使命;小人则怀有侥幸心理满足私欲。《礼记·中庸》, 荀子的《劝学篇》都强调学习,完善自我的重要性。

五十岁知天命,何为天命?张老师举《尚书》,《中庸》中的解释:1. 天能致命于人;2.自然规律自然法则;3.就是说的那个“天命之谓性”,我的本性也叫天命。五十岁的人要周游列国,夫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你不踩着圣人的脚步走,你是不能登堂入室的。要辩证地看待《孝经》里讲,‘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句话。张老师意在强调高尚的德行。夫子曰,‘少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血气尽衰,戒之在得’ 。佛门也讲要戒争斗心,因为这样就与本性和真理相违背了。

六十之耳顺,意为到了六十岁,就应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不论怎么想、怎么做,都不超越礼法,都不超越规矩。就是达到了纯善、无恶,但这是很难做到的。正如夫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意在告诫人们要有自控力。张老师原引《礼记》阐释什么是好的教育。在《论语》,《中庸》里,也有告诫我们如何做仁德之人。

悉心聆听了张老师近两个小时的引经据典,各位读者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回到2500年前,去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