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图讲坛 >> 讲座回顾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包子


发布:2018-06-27   作者:   查看: 6697

讲座时间:63

讲座主题: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包子

主讲嘉宾介绍马红丽,资深媒体人、作家,原《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讲座内容回顾:

本期“中原大讲堂·豫图讲坛”再次邀请到了原《河南商报》首席记者马红丽老师。这一讲,她将以包子为例和大家一同探讨中国饮食和养生、保健之间的关系。

包子最初叫蛮头、馒首、馒头。马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包子的来历以及史上最著名的馒头——太学馒头。“包子”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红包,就是用布帛、纸张,把钱财或者其他我们认为重要的礼物包进去,作为迎来送往的一份礼金,表达庆贺之意。而将肉、菜放进面皮里,当做一种果实也就是馅料,这也是一份实惠的祝福。

中国人的礼仪、文化乃至于思维方式大多都是来自于吃。包子代表着中国饮食中最朴素的膳食平衡养生理念: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小小的包子并不简单,在面皮和馅料的和谐共处中,达到膳食补助养生的目的。从原料的配伍、五味的调和中追求美味、养生和保健,这就是包子的“和”哲学,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包子之所以辗转千年却依旧占据中华民族最主流饮食榜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