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润心田国学涵养生命
发布:2015-11-19 作者: 查看: 2653
讲座时间:8月9日
讲座主题:文化滋润心田国学涵养生命
主讲嘉宾介绍:
杜卫东,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讲师团国学讲师,河南省艺术中心民生大讲堂客座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
杜卫东老师潜心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主要方向为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尤其是立足于佛家之智慧来解读儒家文化。杜老师认为:圣贤同心,儒释同源;以释解儒,儒释同根;儒释圆融,圆满人生。
讲座内容简介: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六十年一个甲子,中华的传统文化将以铺天盖地的趋势在中华大地开始逐渐地复苏、复兴,到2032年,中华文化将以成熟的姿态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本期“中原大讲堂·豫图讲坛”邀请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杜卫东老师,为大家带来讲座——《文化滋润心田国学涵养生命》。
讲座中,杜卫东老师首先讲,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人事无常,生命无常、事事无常,所以中华民族提倡弘扬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美德。接着,杜老师从经史子集中举例并详细分析国学的重要性。例如:《易经》讲“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讲自然规律给善良的人带来福份,给过分的人带来灾祸,人不可过分。《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在上不骄,高而不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论语》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由知识到厉行到践行,他才会学的有乐趣。杜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大家解释经和史的关系,经可以相当于法律的条文,史就相当于案例。例如:李世民曾经说“为主贪,必丧其国。”《春秋》里面的一句话,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民不忍欺,最上之治。”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他所制定的法律非常严密,老百姓不能欺。但是他想不想欺、想不想干坏事呢?想干,但是干不了,因为这个制度太严密了,没有漏洞可钻。但是他还有一个作恶的心存在那里,这叫做不能欺。西门豹治邺时,他所制定的法律非常严苛,也就是处罚非常严重,老百姓非常害怕这个法律,所以不敢冒犯法律,冒犯法律有可能被杀头。但是他有没有一颗作恶的心呢?这个作恶的心还没有得到根治。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时行仁爱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视民如伤”,他非常爱怜他的老百姓,对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百姓感恩戴德、不忍欺。所以要律、德结合。《孝经》上讲如果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庶人你一生当中有一个正友,就是敢给你提不同意见的朋友,这才是真正的朋友,那么你的一生将不会有重大的过失。杜老师从诸子百家和历代著作中引经据典,介绍国学中蕴藏的智慧。例如:《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里面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淮南子》里面也讲“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三字经》第一句话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黄帝内经》上说人的情绪要平和,平人才能无病。最后,杜老师总结道:21世纪对中国来讲是文化的回归,重新又回到我们本民族的经典文化,找到我们民族的根。
在场的听众普遍反映受益匪浅,今日不虚此行,非常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