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豫荐好书

《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


发布:2012-02-08   作者:   查看: 2401

 

《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

作  者:刘建平 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索书号:D829.313/42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导言:历史再探讨的意义和理论新思维的可能性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中日关系论的意义危机
  ()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战后中日关系研究对学术发展的意义
 二 学术史与研究概观
  ()中国方面的研究概述
  ()日本方面的研究概述
  ()先行研究的比较特征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内容
  ()研究方法
  ()资料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原型
 一 野坂参三的延安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

本书由于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会把中国排除在战胜国对日交涉之外,中日战争状态持续20余年,到1972年才实现邦交正常化;并且仍然不幸的是,具有了邦交形式的中日关系反复受到历史问题的控制而呈现国家外交对抗和民众情绪对立的僵局。政治议和之后历史和解烂尾化综合症,考验着政治家的外交能力;而把不正常中日关系对象化的知识阐释和思想把握,则是学术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编辑推荐

 在中国舆论热烈拥抱全球化21世纪初,中日关系因为靖国神社问题坠入冰川期,尤其两国的民意调查、网络言论、街头行动更突显相互嫌恶的特征。既然人民友好失去了统计学支持,那么据其立论的战后中日关系史之人民所指是谁?友好的逻辑何在?我们不得不从这种基本概念的考古学着手,以实证的历史学和结构分析的国际政治学重建中日关系的知识体系;而由此更发现,195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其实一直呈周期性恶化的发展特征。周期性恶化特征提示了人民友好表象下的战后中日关系有着不良的历史连续性结构;只有把握它,才能克服政治话语失效和历史叙事断裂的危机,才能在基于可靠知识的合理逻辑上尝试新思维

附件: